又是一个周五. 这段时间的阅读让我对经济学的模型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现存的和潜在的需求, 现存的需求代表了人们对现有事物的需求, 潜在的需求则是人们对科技进步后新产品的的需求.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之一. 如果科技进步后的成果没有人消费, 那科技进步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前总说是投资+出口双引擎,用需求的角度解释就是国外庞大的需求激发了企业扩展,带来了大量利润.而投资则主要是指房地产行业方面的投资.房地产是几乎人人都需要得到满足的需求, 通过棚改,涨价去库存等各种方式,我国大力发展了房地产行业.这既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钢铁,家电,物业等相关产业. 而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工厂出口带来的利润一部分转化成了居民的存款,再通过购房转换成了资产.房产升值又增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但这一切的一切的基础都要依赖于国外强大的购买力.当国外的购买力下降意味着需求下降,就会导致工厂产能变的过剩,开始裁员.工人失去工资,社会的消费降低.于是经济问题就要准备发生了.
那如何解决呢? 凯恩斯主义的方式是在需求端增加需求, 而且是政府刻意的增加需求. 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后,我国也受到影响, 后续出台了一个4万亿政策. 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政府通过基建如修铁路修公园等方式制造需求把钱给发出去. 这样就可以把过剩的生产力给运用起来.人们回到工厂扩充产能,经济又开始运行起来.
但这个方案的bug也很明显了,政府需要支出,基建等如果不能产生收益,日后也会变成负资产. 政府支出可以来自税收,可以举债,可以印钞. 但是城市化和基建的发展却确实是有上限的. 如果经济始终无法摆脱依赖政府基建,那么最终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譬如现在的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已经见顶. 绝大部分居民财富已经被挖掘的七七八八,背上了那2,30年的负债. 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已经逆转或是接近逆转.城市化建设也到了尾声.地方政府负债虽然明面不高,但是由政府背书的各地城投公司的隐形负债则不容乐观.
在出口,投资都遇到困难的情况下, 政策自然开始鼓励扩大内需以及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淘汰掉过剩的旧有生产力,提升技术. 扩大内需则是一个很广泛的路程.
居民消费的前提是有可以消费的钱. 什么是可以消费的钱? 就是要扣除掉为了规避风险而储蓄起来的那部分金钱. 这部分规避风险的金钱可能是养老,可能是医疗,也有可能是养育和为大宗消费作准备. 因此可见的政府措施就是:
- 发放消费券鼓励消费
- 补贴大宗消费如汽车,变相降低价格刺激消费.
- 降低利率,减少资金成本
- 各种公积金专项资金使用限制的解除
这些措施有效果吗,当然有.因为中国这么大的社会,每一个措施都或多或少的踩在了人们的G点上.但我认为这也是延缓了经济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因为两点: 这两个措施都并没有解决我认为的几个关键问题:
- 贫富差距的拉大. 贫富差距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 我国基尼系数十几年前就已经接近0.5,如今更是位列前茅的0.78. 贫富差距正在拉大的问题不解决,社会会因为食利阶层的庞大慢慢脱实向虚,最终引发更剧烈的社会矛盾.
- 居民福利. 这主要是两点, 一是税收,二是福利. 福利本身也属于二次分配. 我国的增值税系统上面,对于富人和穷人的收取方式是一样的. 在个人所得税上面才有一些差异化.并且没有遗产税,房产税等资产税.这既不利于维持政府收入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减少贫富差距. 而福利,医疗我认为算是可以的了,但养老金的差异确实差距过大. 这两点总结就是从居民手中拿取的多而分配给居民的少,居民只能靠自身储蓄去弥补这部分的损失,从而影响了消费.
最后说一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整体进步的核心. 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希望国家政策能更进一步吧.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 可以选择的经济工具似乎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