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by 罗兰米勒

Posted by Keal on August 15, 2023

1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如果剥夺了和他人的紧密接触,这会令人很痛苦,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2. 组成亲密关系的重要6个部分:了解(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
  3. 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但亲密关系如果只有部分特征,亲密程度就会减弱。正如不幸福的婚姻所揭示的,在整个关系的过程中亲密程度波动极大。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
  4. 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5. 尽管同居很流行,人们普遍把同居当成“试婚”,但这是越来越少的人结婚,越来越少的婚姻能持续(与1960年代相比)的原因之一
  6. 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Secord,1983),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
  7. 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其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最后第三组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avoidant)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要好好照顾BB啊
  8. 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人结婚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结婚过得满意。因此,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9. 人们是怎样喜欢上自己的呢?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sociometer),可以测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Leary&Baumeister,2000)。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的关注——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会介入他们的生活——自尊水平就低
  10. 我们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人际关系有时很复杂,但它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值得我们仔细思索

2 研究方法

  1. 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的。再次提醒你,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智慧需要时间的历练,但真理就在不远处,我们正不断地向它靠近

3 吸引力

  1.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
  2. 大部分时候,当人们面对面地交往时(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更接近),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
  3. 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4. 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影响着我们。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5. 更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前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不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特征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征的男性面孔(这tm也行..)
  6. 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Singh,1995)。男性即使英俊但若贫穷,对女性并不那么有吸引力。
  7. 男女两性都认为穿红色衣服的约会对象更有吸引力,未来伴侣身体散发出的气味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女性还喜欢聪明的男性
  8. 那些能成功地找到可受孕、强壮健康的配偶的早期人类比起随便找个配偶的早期人类更可能繁殖成功。因而,现代男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娃娃脸面孔、腰臀比例低的女性,现代(受孕期内的)女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男子气、精力充沛的男性。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
  9. 影响青年男女交往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当事人的长相吸引力。如你所料,外向、友善的人往往更受人喜爱,但在一次短暂的会面之后这一切都不如当事人的外貌重要
  10. 俊美之人常常能与他人愉快交往,但不如长相平庸之人那样信任别人(Reis et al.,1982)。具体而言,他人的表扬或许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你非常有吸引力,你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别人赞美你是因为欣赏你的能力还是喜欢你的长相。
  11. 人们或许都想找到俊美的伴侣,但最终结果通常是与自己容貌相当的人配成对(Hitsch et al.,2010)。已确定爱情关系的伴侣,他们的长相吸引力往往是类似的;即他们的容貌是相匹配的。这种现象称为匹配(matching)。
  12.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13. 一味故作清高没有什么作用。真正有用的是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也就是说,除了你想吸引的人之外,任何人想要得到你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Walster et al.,1973)。那些能付出代价拒绝大多数人却又能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未来伴侣。
  14. 简单地问声好不会显得做作或鲁莽,是最聪明的搭讪方法(限男生,女生随意就好)
  15. 遇上喜欢我们的人具有奖赏意义。如果能遇上和我们恰好相像的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位,也令人感到愉悦快乐。的确,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律: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对是正确的
  16. 自然选择大概促进了男性对年轻且漂亮的伴侣的兴趣(Buss,2012)。年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女性到了中年绝经后就不能再生育了,漂亮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健康的身体有大致的关联(Thornhill&Gangestad,2006)。所以,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姣好容颜(见图3.5),并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与他们结婚的女性却比他们越来越年轻(Dunn et al.,2010):20多岁时结婚的男子,其伴侣平均要比他小2岁;但如果到50多岁才结婚,其妻子可能比他小15岁。
  17.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把伴侣刻画成类似于自己的精神配偶)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Montoya&Horton,2004)——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时,或许会很失望。
  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在面临各种事件时体验到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会越来越相似(Gonzaga et al.,2010)。有些差异是在夫妻共同体验到令人信服的经验时自动减少的,但也有一些是在伴侣有意识地寻求和谐和满足的过程中人为减少的(Becker&Lois,2010)
  19. 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Brehm&Brehm,1981)。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
  20. 男人专注于长相,女人专注于资源,但人人似乎都期望伴侣友善、随和、可爱和亲切,男人和女人在这方面没什么差别。只要女伴姿色中等,只要男伴金钱足够,两性都想尽可能得到更多的热情和忠诚。到目前如果还有什么奇怪的话,那就是女人不仅仅期望得到坚强的、强势的男人,而且还希望他们热情、友善和忠诚(Jensen-Campbell et al.,1995)。如果你是位不易动感情、大男子主义的男性,那么请注意了:如果在你的力量和权力之外表现出一些儿女柔情,女人会更为你陶醉。

4 社会认知

  1. 对他人的判断受到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的影响,从而使最先获得的信息印象深刻,即时印象和刻板印象一起,塑造出他人的整体印象 (第一印象真的非常重要!)

  2. 当新的亲密关系刚建立时,人们是非常自信的,随着关系的发展只会变得更盲信(Swann&Gill,1997)。彼此越熟悉,人们会更加确信自己非常了解伴侣,但实际的准确性并没有增加. (大多数都是自己觉得了解了对方而已)

  3. 实际上,对异性恋爱关系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Loving,2006)。如果她的朋友赞成这段恋情,就很有可能持续,但如果他们认为这段恋情注定要失败,就可能真的告吹(Etcheverry&Agnew,2004)。 (虽然说旁观者清, 但为什么是女当事人的朋友的预测最准确呢)

  4. 选择乐观地看待事物——认为伴侣已经做到最好——不断调整对伴侣的希望和标准以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就更加可能与当前的伴侣愉快相处。的确,伴侣一般都清楚我们在美化他们,但往往希望我们这样做(Boyes&Fletcher,2007)——而作为回报,我们也从伴侣那里得到同样积极、善意的认知评价,这就是双赢! (夸奖的力量!)

  5. 人际关系的归因研究发现三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的强烈影响。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对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Malle,2006)。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一样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Robins et al.,2004)。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Arriaga&Rusbult,1998),但很少会完全消失(Malle,2006)。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需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味的从自己角度思考问题的话,最坏的情况就是两个人对同一件的描述基本就是南辕北辙,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完全没听自己说话)

  6. 大多数人都能轻易地认识到别人对功劳过分的自居,对失败苍白的托词;但却认为自己类似的自我服务偏差明智而准确(Pronin et al.,2002)。这部分地是因为即使在自己的善良意图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们仍能清醒地意识到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判断别人则仅仅依据他们的行为,完全无视他们行动的意图(Kruger&Gilovich,2004)。 (我这样想过了≈我做过了,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况hhhhhh)

  7. 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貌似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所以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往往混杂着过去真实发生了的和最近才知悉的信息。心理学家用重构性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这一术语来描述随着新信息的获得人们会不断地修订和改写记忆。

    (快乐就记住好的,悲伤就记住坏的)

  8. 人们对亲密关系本质属性的错误认识具有负面作用(dysfunctional),也就是说,它们对亲密关系有不利影响,使伴侣对亲密关系更不易满足(Goodwin&Gaines,2004)。什么样的观念有害呢?应警惕以下六个观点:

    • 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
    • “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
    •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美妙、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
    • 美好姻缘天注定。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夫妻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
  9. 预期自己将被人喜欢的参与者与陌生人打招呼时富有魅力,开朗而积极——他们的言谈举止讨人喜爱——并且真的得到了陌生人的喜爱。然而,预期自己被人讨厌的参与者则显得小心翼翼、戒心重重、畏畏缩缩,对方也的确讨厌他们。错误的期望再一次使他们的行为变为现实——积极的期望对人际交往有所裨益,而消极的预期则相反。 (预期会影响自己的表现,担心犯错反而更容易导致犯错.)

  10. 在社会交往中,自我概念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Kwang&Swann,2010)。一方面,我们从他人那里寻求能提升自我概念的反馈,这将使我们相信自己是合乎他人心意、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我们都喜欢听到关于自己的正面信息,并设法与那些能帮助我们树立正面自我形象的人保持联系。 (多夸赞喜欢的朋友)

  11. 现在设想你有着糟糕的自我概念,分在一起的室友一直恭维你。这样的表扬的确能提升自我,听起来也顺耳,你还想得到更多表扬,是吗?不对!因为保护和维持我们现存的自我概念的动机非常强烈,以致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希望逃离喜欢和赞同他们的室友;他们宁愿室友不喜欢自己(Swann&Pelham,2002)。这种不赞成虽然令人不快,但至少打消了接受者的疑虑:这个世界还是能预测的。 (跟自我概念好的人交往更轻松..不然夸奖还有害)

  12. 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快,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这就意味着虽然大多数人对那些赞美他们的伴侣感到很满足,但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不会这样;他们觉得能证实自己糟糕的自我观念的伴侣更理解自己、感觉更亲切(Letzring&Noftle,2010)。

  13. 他人对我们形成的印象显然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经常会努力控制自己给他人传递出的信息。有时我们会仔细地选择自己的动作、言语、穿着和背景,企图给他人留下精心策划的好印象;甚至会仔细挑选自己的好友以呈现某种公共形象(Keating,2006)。印象管理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非常重要,与人交往时,我们很难不关心对方对我们的看法(Miller,1996)。运用印象管理我们能影响他人的判断,从而增加实现社交目标的机会。这一过程鲜有不诚实的事件出现,故印象管理很少有欺骗性。是的,女性会在网上的个人页面上误报自己的体重,男性则会误报身高(Hitsch et al.,2010)——你肯定知道误报的方向——但大多数印象管理是向别人(或许是选择性地)披露自己真实的特性(Schlenker,2003)。比如,只是表明自己的部分态度,而不提及其他,这样人们看上去与自己遇到的任何一个人都有某些共同点。印象管理的这一简单策略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得体、更有奖赏意义,却与虚伪无涉。因为人们都反感虚假和欺骗,所以很少有人会伪装矫饰自己。 (在喜欢的人面前会展示更好的自己,而避免自己的缺陷)

  14. 逢迎讨好和自我推销都能营造讨人喜欢的社交印象,但另外两种策略则会留下令人讨厌的形象。通过恐吓(intimidation)人们把自己描绘成无情、危险和凶恶的形象,以使他人顺从自己。这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会使人避而远之。不过如果只是偶尔为之,或者对待的是儿童和无家可归的流民,恐吓或许能达到一些目的。最后,使用恳求(supplication)的策略,人们看上去显得无能或体弱,以逃避责任或求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人们声称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感觉“太累了”而不能洗碗,使用的就是恳求的策略。如果前面两个策略起了作用,大多数人会避免使用恐吓和恳求。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讨人喜欢和受人尊敬,而不是让人害怕或者要人怜悯。但几乎人人都偶尔会用到恐吓和恳求策略。如果你曾经做出姿态,让伴侣知道你对某事很生气或者伤心,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分别用到了恐吓或恳求策略(Clark et al.,1996)。 (婚姻里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动不动就以离婚作为要挟, 也是一种恐吓手段吧)

  15. 由于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常能快速地转变形象以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比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有着更多的朋友,但和这些朋友的共同点并不多。[插图]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身边有许多“活动专家”式的伙伴,他们是进行某些爱好和活动的好伙伴——如“网球伴儿”或“芭蕾舞伴”——但在活动之外朋友间并不见得心投意合. (感觉有点像我自己)

  16. 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营造的印象比为熟人或陌生人营造的更为重要,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前者所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人们在谈恋爱时,凭借优雅的举止赢得浪漫伴侣的爱情后,却再也不肯努力在爱人面前保持风度.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家已经互相了解,想要改变印象变得困难,)

我们了解伴侣的程度

  1. 答案很简单,“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准确”(Sillars,1998)。当然,我们对伴侣都有着深入的了解(Gill&Swann,2004),但正如第3章所述,我们通常会认为伴侣与自己很相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相信他们经常会同意自己的意见,但实际上没那么频繁,我们还过高地估计伴侣的人格特质与自己的相似度(Luo&Snyder,2009)。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理解伴侣,伴侣也理解我们,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Pollmann&Finkenauer,2009)。这些错误知觉也有些好处。的确,我们在伴侣身上感知到的相似和理解越多,我们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就越令人满意(Pollmann&Finkenauer,2009)。不过,我们对伴侣的误解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程度。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对伴侣的认知是一种虚构的形象,把伴侣描绘成另外一种人。 (也许我的第一段感情,某种程度上也因为彼此觉得足够了解对方但实际并不是而导致了最后的没落.)
  2. 我们领会彼此心意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提高我们认知的洞察力和准确性(Thomas&Maio,2008),刚刚同居的人(想了解彼此的动机大概很强[Clark&Wegener,2008])对彼此的了解或许和以后了解的一样准确。但长期非常亲密的接触(如婚姻),随着时间的递进彼此的了解似乎更不准确(Ickes,2003). (任何时候刻意(非贬义)去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彼此)
  3. 他人看待我们比我们自己认为得更自信、更有良知、更少神经质(Allik et al.,2010)。他们较少意识到我们的焦虑、偶尔的胆怯和未曾实现的计划,所以他们并不了解我们私底下的软弱无助。一般而言,我们非常清楚在不同的对象(如父母、朋友和同事)面前所营造的形象(Carlson&Furr,2009)。不过,要真正了解他人对你的看法,你实际上必须开口询问
  4. 亲密伴侣彼此的了解当然比一般熟人的了解更准确,但如果伴侣的情感和行为令人困扰和不安,他们就不愿意去了解对方。 (比如对象有出轨的意图了,但是你可能不愿相信从而对事情的了解不够准确)
  5. 人们对伴侣的认知显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管是对是错,我们对爱人和好友做出的评判,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损害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满足。有些人总能看到亲密关系光明的一面,将伴侣往好处想,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期待得到善意和慷慨的回应——这就是他们所得到的。然而另一些人却怀疑自己的伴侣,预期着最糟糕的情况——因而使得亲密关系更可能失败。 (往好处想得到好的结果,往坏处想得到坏的结果)

5 沟通

  1. 在传递者想表达的信息和接受者认为自己获知的内容之间通常存在差别,即人际隔阂。
  2. 人际隔阂更可能出现在亲密关系之中,而非陌生人之间(Savitsky et al.,2011)。我们不会想到伴侣也会误解自己,故而不像与陌生人相处那样努力检查彼此是否达成共识。 (情侣的一方有时候会独自忍受对方的一些问题, 如果不告知对方的话, 对方会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这也会产生一些隔阂问题)
  3. 显然,面部表情能提供伴侣情感方面有价值的信息。不过个体观看行为的指向和时长即注视(gazing)也很重要(Wirth et al,2010)。比如,仅仅看着别人就表达出自己对其有兴趣,而表情友好的人如果能吸引我们的视线并继续看着我们,则比看我们一眼后马上转移视线显得更讨人喜欢和有吸引力(Mason et al.,2005)。如果在单身酒吧发现有人盯着你瞧,而你不想和他/她交谈,那么就应该看向别处,而不是与之对视。 (建议下次看见喜欢的人勇敢微笑对视hhhh)
  4. 注视还能传递社会地位的信息。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在交谈中倾听的时候更多地看对方(平均有60%的时间注视讲话者),讲话时更少地看对方(约40%的时间看向倾听者)。然而,有权力、地位高的人的表现却不一样——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讲话时看对方更多,而倾听时看对方更少(Koch et al.,2010) (看着对方需要集中注意力)
  5. 身体语言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原因之一是它比面部表情更难以控制;它更具“泄露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企图加以掩饰,它仍可能暴露我们真实的感受(Babad et al.,1989)。美国海关的检查员就是利用旅客不安或焦虑的身体信号,而不是面部表情,来检查其箱包是否携带走私物品(Kraut&Poe,1980)。 (确实)
  6. 与他人的身体接触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在很多文化中,人们首次相遇会彼此握手。众所周知,对方与你握手的力量、气势、时间和部位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握手行为和一些人格特质有关;握手时满握、有力和持续时间长的人与软弱无力的握手者相比,往往更加外向和开放,神经质较低。握手有力的女性往往更随和(Chaplin et al.,2000)。 (下次见到心仪的女生记得先握手hhhh,问题是跟女生握手好像会容易被识别为变态?)
  7. 当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时,彼此身体的接触也往往会增多(Emmers&Dindia,1995),这是好事。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实际上有益于我们的健康:经常与伴侣接吻能降低你的胆固醇(Floyd et al.,2009),一周进行3次30分钟的头部和颈部按摩可以降低你的血压和应激荷尔蒙的分泌(Holt-Lunstad et al.,2008)。身体接触显然能传递亲密和关爱,同时具有保健功效。 (和爱人的亲密接触可以缓和人的情绪)
  8. 某些嗓音往往很诱人,有着魅力嗓音的人往往也有着吸引人的面孔和身材(Saxton et al.,2009)。与一般人相比,他们与人发生性关系时的年龄更小,次数也更多(Hughes et al.,2004)。更令人咂舌的是,如果你倾听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时间录制的磁带,内容只是从1数到10,你会发现女性在排卵前几天的声音听起来更吸引人(Pipitone&Gallup,2008)。这可能是因为女性荷尔蒙的变化对其咽喉声带造成的影响,如果服用避孕药就没有这种效应,这就是非言语渠道巧妙传递重要人际信息的极佳示例。 (我所知的女性似乎的确如此,但男性的嗓音和人的面孔身材又差之甚远)
  9. 单纯的调情行为和直截了当地勾引人的行为并不一样。与朋友式的调情相比,意图表达性兴趣的动作会有更多的视线接触、微笑、身体触碰、更亲密的副语言以及更小的人际距离(Koeppel et al.,1993)。但男性常常看不清楚这种区别,他们易于从女性的友好行为中体会到性暗示(Jacques-Tiura et al.,2007)。男性也比女性更可能从调情行为中品读出性动机和性意图,而女性表示搞笑、轻浮和喜庆(却没有更多其他含义)的行为一直容易让男性误解。另一方面,女性暗示性信号的信息也容易被误以为仅仅表示友好。男子这两种错误都会犯(Farris et al.,2008),因为他们在解读他人时一般并不如女子那般准确(Brody&Hall,2010)。这就是生活。 (女性的动作一致性更高, 所以男性容易误解)
  10. 两个人要变得亲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他们必须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开诚布公一般有益于人际关系(Brunell et al.,2010)。其次,他们必须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在异性恋的关系中如果男性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有价值(Mitchell et al.,2008)。最后一点很重要,双方必须都认识到另一方具有应答性。判断出自己的伴侣理解和关爱自己(即所谓的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这是亲密关系发展过程的关键要素(Laurenceau et al.,2005)。如果我们认为伴侣不关爱、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就不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他们。 (要让对方亲近自己必须得让自己表现的对对方没有威胁还能支持对方)
  11. 亲密关系中禁忌话题越多,伴侣间的满意度就越低,除非他们认为避开敏感话题能改善和保护他们的亲密关系(Dillow et al.,2009)。因为怯懦或能力不足而逃避讨论,会降低伴侣的满意度,但有礼貌地一起努力维持伴侣关系很少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12. 自我表露与喜爱相关的原因很多(Collins&Miller,1994)。首先,我们倾向于向自己喜欢的人透露更多的个人信息。如果别人吸引了我们,我们往往会对他们更加开放。不过,我们也可能因为对他人进行了自我表露,从而倾向于喜欢他们。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对他人越开放,我们就越喜欢他们。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别人信任我们而对我们进行自我表露,具有奖赏意义。亲密表露多的人比那些对自己的信息保留的人更招人喜爱(Sprecher et al.,2011)。所以,得到和给予自我表露都让人感觉良好,并且这方面的言语沟通是构筑亲密关系必不可少的基础。你可以试着这样做45分钟,可能就会交到一个新朋友(Slatcher,2010). (自我暴露和亲密关系是互相促进的)
  13. 有一种自我表露你绝对应该积极地勤加练习:告诉你爱的人你爱他。你诚实表达的钟爱、关心、温情和呵护对于想亲近你的人都是巨大的奖赏(Floyd&Pauley,2011),心中光有爱还不行,你还必须清楚明白地传达出来(Horan&Booth-Butterfield,2010)。本段真正的要点是:充满深情的沟通不仅能让你的伴侣得到肯定与愉悦;显然还对你有益。在实验室研究中,随机分配参与者写情书,向伴侣表达他们的爱意,结果发现他们应对压力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得到了改善(Floyd et al.,2007b),而且后续阶段胆固醇水平、心率和血压都下降了(Floyd et al.,2007a)。请说出你对伴侣的爱,这对你们双方都有益。 (多明确的表达你的爱)
  14. 在已确立的人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表露,并且与她们在“开启者”量表(见专栏5.3)上的高分相一致,她们也能引导对方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Dindia,2002)。的确,男性对女性伙伴进行的亲密自我表露一般多于对同性伙伴(如最要好的朋友)的表露——结果是有女人参与的人际交往通常比只有男性参与的交往更加亲密、更有意义(Reis,1998)。男性对女性较为开放,女性彼此之间也较为开放,但男性不怎么对其他男性进行自我表露。 (赞同, 男性之间的友谊需要太多的考验才会进入到更深层次, 没有男女之间的那种特别的渠道)
  15. 的确,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工具性的沟通技能,比如给出明确指示和命令的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看重表达性的沟通技能,比如表达关爱和情感的能力。不过,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在亲密关系中,表达性技能比工具性技能更为重要(Burleson et al.,1996)。有时候,我们在漫画中看到男性和女性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两性都认为,伴侣要充分地表达出对自己的爱意、尊重和呵护,这一能力是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Flolyd,2006)。 (还是那句,清晰的表达爱意)
  16. 男女两性的言谈并不存在巨大的整体差异,尽管某些刻板印象不这么认为.不过,人们在语用上存在有意义的个体差异,我们使用的词语蕴含的信息如此丰富,以至于陌生人无意中听到我们几分钟的谈话就能留下精确的印象(Holleran et al.,2009)。 (外向的人说更多外向积极的话, 高神经质的人更多的提到极端的话)
  17. 我们使用的词语的确向他人泄露了我们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快速约会上的两个人如果使用语言的方式一样,则彼此更可能相互吸引(Ireland et al.,2011)。 (使用语言的方式一样意味着共同点更多)
  18. 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诉(kitchen-sinking),即同时谈及几个问题(以至于谈到许多问题反而忘记了刚刚抱怨过的事情)。这通常使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掩埋在同时责难的许多沮丧事件之中
  19. 要避免这些问题(指消极沟通)并不容易。如果我们感到愤怒、憎恨或焦虑,或许会发现自己正在进行反向抱怨、数怨并诉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行为。如何避免这些沟通陷阱呢?这要根据情境而定,我们或许需要表达更为清楚、不太有火药味的信息,更好地倾听,保持冷静和礼貌,有时这三条都需要做好。 (保持冷静,冷静,冷静,冲动是魔鬼)
  20. 尽可能清楚明白、详细具体地指出惹怒我们的特定行为,伴侣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为明智、准确。这种方法就是行为描述(behavior description),这样不仅能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还能把谈话重点集中在可处理的、单独的某个行为上,而行为比人格更容易改变。正确的行为描述专指某一特定事件,不会涉及普遍性;因而,在沟通中指出问题时不应该使用总是或从不这样的词语。“你总是打断我!从不让我把话说完!”,这样的表达并非正确的行为描述。 (不要扩大事件,要特定的讨论某个单独的事件)
  21. 使用第一人称陈述(I-statements)来明确说明自己的感受。第一人称陈述的句子以“我”打头,然后描述清楚明白的情感反应。这种句式能驱使我们辨识自己的情感,这对伴侣双方都有好处,也有助于我们“拥有”并承认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关注全部放在伴侣身上。 (“我感觉非常生气”比”你惹怒我了”是更好的表达)
  22. 把行为描述和第一人称陈述结合起来的简单方法是把它们整合成XYZ陈述(XYZ statement),从而更清楚而准确地进行沟通。XYZ陈述格式如下,“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标准的行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称陈述)。
  23.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受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 (想起前女友基本就是听我说完,然后继续说她的话,会让我觉得我说的东西根本就不值得在意)
  24. 当发生争执时,不幸福的伴侣之间的沟通存在下列困难: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图,彼此难以有耐心仔细倾听,更难保持礼貌和镇定。 (所以反面就是: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耐心倾听,并重述对方的句子,保持礼貌和镇定)
  25. 最关键的要素却是明确地表现我们对伴侣观点的关心和尊重。但即使我们与伴侣持有不同的意见,也不需要虚假或谦卑地屈从伴侣的意见。(关心和尊重能让对方更可能的包容)

6 相互依赖

社会交换

  1. 与他人相互交换理想的奖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这一过程就是社会交换(social change)。 (这是一种基于经济学分析的理论)
  2. 人际交往中的奖赏指的是,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所获得的令人高兴的经验和物品。我们用“奖赏”这个词来泛指人际交往中任何值得拥有和受人欢迎的事物,这能给接受者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 (代价就是反面了)
  3. 即使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仍有所收益,如果这一收益没有大到足够满足你的期望,你仍不会感到幸福。例如你是个富有而又被人热捧的名人,你的CL就可能异常高,即使有一个能迷倒众人的极品伴侣,你仍会相当不满意。 (matching,前文提到的那个说辞,要的是相对matching,而不是绝对matching)
  4. 结果=奖赏-代价, 结果- CL =满意度 (CL是比较水平,可以理解为对对方的要求吧)
  5. 相互依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假设是,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持续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无论我们是否乐意,我们都会用到第二个标准,即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 (要的不是最好,要的是更好. 但幸运还是不幸的是:评价好于不好是非常复杂的)
  6. CLalt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不管我们满意与否,如果我们认为现有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的关系,我们就会依赖现在的伴侣,而不会轻言离开(Ellis et al.,2002)。而且,我们当前亲密关系的结果和更糟的替代选择差距越大,依赖程度就越深。如果当前的结果仅比替代选择好一点点,我们就不会非常需要伴侣,如果替代选择不断改善,我们就会离开自己的伴侣。 (小白的离开跟这个理论说不定有部分吻合..sad)
  7. 只有在你意识到合意的替代伴侣时,你的CLalt才能提高。如果你对目前的伴侣感到满意,你或许不会太多注意到那些对你亲密伴侣具有强烈竞争力的对手。实际上,对现有亲密关系满意的人并不怎么有兴趣四处寻觅其他情侣。结果他们认为自己的CLalt比更关注替代伴侣的人低(Miller,2008)。这点可能很重要。留心自己的可选之人并密切关注替代恋人的大学生,相比于不太注意的大学生,会更频繁地更换自己的恋人(Miller,2008)。 (如果对对方满意,就不容易受到第三者的吸引? 这一点也因人而异吧,而且跟之前的理论也有点冲突)
  8. 人们不幸福时并不会去离婚;但如果在别处的前景最终看来更加光明,不管怎样他们都会离婚。 (一个人过会更好,或者已经找到了可替代的新的伴侣)
  9. 社会交换的微妙理论之一较小利益原则(principle of lesser interest)认为,较少依赖于亲密关系的伴侣在关系中拥有更大的权力(Waller&Hill,1951)。或者说,当理想的亲密关系结束时,失去较少的一方会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如果要赢得争执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原则就显得更加准确;一般双方都会承认,恋爱关系中更为独立的一方是两人中更有支配地位的人(Berman&Bennett,1982)。
  10. 当我们最初得到非常好的关系结果时,我们会非常愉悦,但随着我们开始把这些好处视为理所当然,CL开始升高时,我们的愉悦感会渐渐地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没有任何改变(除了我们的期望),具有奖赏意义的亲密关系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满意。 (学会感恩和知足,才能更好的保持幸福)

亲密关系的经济论

  1. 长期保持的亲密关系显然会发生很多生气和恼怒的事件,这点或许超过一些人的想象。的确,已婚伴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对待彼此的方式可能比对待其他任何人更刻薄(Miller,1997b)。但这并不是说亲密关系的惩罚性总体上多于奖赏性,(在很多情况下)不是这样的。但是,在一些场合下(希望很少),如果关系亲密的人处在最糟糕的状态,对待彼此可能比对待完全陌生的人更粗鲁、无礼、愠怒、自私和麻木。 (我能理解, 我妈就是对外人很客气,对家人就很粗鲁愤怒.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对外人不是很熟悉,所以要保持克制. 而对内部家人,知道即使自己粗鲁愤怒也不会迎来多坏的结果.)
  2. 这些沮丧事件,即使为数不多也影响深远,因为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行为比相同数量的正面行为有着更大的心理影响力. (厌恶损失的亲密关系版, 失去的或者负面的感受会比积极的更令人印象深刻)
  3. 实际上,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代价比率 (这是至少,建议尽量别轻易责备对象)
  4. 有争议性的结果是,在任何亲密关系中愉悦和痛苦可以共存,也可同时缺失。而且,因为愉悦和痛苦并无关联,安全可靠的亲密关系未必就令人满意,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或许并不安全可靠。 (emmm, 所以没有冲突不意味着就安全可靠)
  5. 当对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愉悦进行评定时,妻子们特别欣赏丈夫表示关爱的行为,而丈夫们则喜欢妻子任务指向的帮助行为。两性显然对诸如洗碗和表达热情和爱意的行动有着不同的评价。当要求丈夫对妻子增加表达关爱的行为时,这种性别差异的结果就凸显出来了。大多数丈夫这样做了,但他们给予了很多任务指向性的帮助,这表明他们混淆了这两种行为。其中一位丈夫表达出的关爱行为和平常一样多,当问他为什么时,他被惹恼了;他洗了妻子的小汽车,并认为这是向她表达关爱的最好的方式。但妻子却不这么认为。 (伴侣双方的认知和需求并非总是一致, 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才能更好的正确表达)
  6. 如果亲密关系要兴旺繁荣、快乐充实,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避开痛苦的冲突和其他代价。我们还要克服沉闷的亲密关系:必须尽力满足他们的接近目标,为伴侣提供快乐的、有趣的、兴奋的经验.这一结论也是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Aron&Aron,2000)。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的思想观点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Nardone&Lewandowski,2008),这就是为什么刚刚恋爱的人常常会快乐无比的原因所在:新建立的亲密通常包含有知识的增加和能促进自我概念发展的相互关系(Tucker&Aron,1993)。 (多于旧人做新事, 少于新人做旧事, 即使每次恋爱的初期都会变得甜蜜,但过后仍然会容易变得平淡)
  7. 随着新伴侣开始习惯于他们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我们应该预期到会有一段混乱和调整的时期。具体来讲,随着伴侣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他们打断了彼此的生活常规。 (这段时间属于是热恋之后的平静期,如果两者的平静期不一致,率先平静下来的就会被对象热恋的情绪所困扰,因为那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他自己原本的生活节奏被困扰.)
  8. “孩子出生后,婚姻关系将明确无误地走向黯淡”(Stafford&Dainton,1994,p.270)。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为人父母是非同一般的、而且常常是奇迹般的探险历程,它毫无疑问严峻地考验着年轻父母之间的伴侣关系。养育孩子是件无休止的工作,大多数父母会发现,一起快乐相处的时间急剧而意外地减少了(Claxton&Perry-Jenkins,2008)。当孩子出生,冲突会增多,对婚姻的满意度(以及对伴侣的爱)会减少(Doss et al.,2009),这在全世界都普遍(Wendorf et al.,2011)。 (孩子会占据大量的经济和精力资源, 而这会影响到双方的情绪和满足对方的程度)
  9. 由于(1)缺少努力(lack of effort);(2)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interdependency is a magnifying glass);(3)对敏感信息武器的了解(access to weaponry);(4)不受欢迎的意外(unwelcome surprises)和(5)不现实的期望(unrealistic expectations),人们通常不能维持步入婚姻时的那种亲密关系结果(Miller,1997b),在婚姻的头几年里大多数配偶的满意度的确在下降。这些都是亲密关系正常的发展过程,如果你认为自己不会碰到这些问题,那就太天真了。在婚姻道路上的烦恼和麻烦远比你想象到的要多。 (率先认识到这些, 才能做好应对的准备)

亲密关系中的贪婪

  1. 如果你想使珍视的亲密关系继续下去,确保伴侣对你的依赖和你对伴侣的依赖程度一样,这对你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做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是,为伴侣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使他们渴望维系关系(Murray et al.,2009)。 (这个的理论基础有点像是人们更愿意与赞赏自己的人相处,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对自己所依赖的人宽容大度)

  2. 的确,当人们想亲近他人时,通常是非常慷慨,付出远比回报要多(Beck&Clark,2009)。 (这么说也可以反过来意识到哪些人想要亲近自己)

  3. 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

    交换关系:人们为他人付出期望得到同等的回报。如果他们得到别人的善意帮助,就觉得有义务回报别人,做到两不相欠(适合熟人,朋友) 共有关系:伴侣特别关注对方的幸福,彼此不期望任何回报地支持和关照对方. (亲人间的,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只是形式和时间上比单纯的交换关系更为复杂)

  4. 对亲密关系所作的交换和共有的区分和交换理论一点也不冲突。不过,共有的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确实表明,人们对想与之发展亲密关系的人是多么乐意提供好处,而一旦交往开始,人们开始考虑对方的幸福又是多么迅速(Beck&Clark,2009)。正如相互依赖理论所揭示的,大多数人似乎认识到,如果想让别人对你好,你必须先要对别人好

  5. 公平关系: 人们只有在成比例的公正(proportional justice)前提下才对亲密关系最为满意,这就意味着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伴侣的获益与他/她的贡献是成比例的(Hatfield,1983)。(付出需要有回报,底层怎么还是交换关系的样子)

  6. 公平理论预测过度获益的人某种程度上不如公平关系中的人满足,而获益不足的人将更加不满意(Hatfield,1983)。

    (不满意的人自然会想办法去让自己觉得公平, 比如改变思想, 要求对方做的更多, 或者出轨之类的)

  7. 在家务劳动的分配和照料小孩这两个敏感问题上,保证公平是明智之举。如果这些杂务由双方平均分担,夫妻们往往都会对婚姻感到满意:“当平均分担了家务的重担,夫妻一方都可能会欣赏另一方的贡献,并且会有更多休闲时间来进行共同活动”(Amato et al.,2007,p.166)。相形之下,如果伴侣一方承担大部分家务,“糟糕的情感就会肆虐,并影响到婚姻的质量”(Amato et al.,2007,p.166)。

    (确实,我打扫卫生清理猫砂,洗衣服晾衣服,还要被小白说教的时候,那一刻的愤怒真是难以言表. 不过冲动是魔鬼,说出来一起解决或许才是明智的选择)

  8. 当人们不满意时,公平问题才凸显出来,而当人们满足时,则会显得微不足道(Holmes&Levinger,1994)。当亲密关系奖赏充足时,公平或许无足轻重。亲密关系进展顺利时,人们很少关注交换问题,也会随意地将自己注意到的任何不公平摒除掉。 (说明人本身还有个缓冲的机制, 只有当代价上升和奖励下降导致超过了某人的缓冲阈值时,才会开始注重那些缺失的公平)

  9. 总而言之,最合理的结论似乎是,人们得到的关系结果的总体质量和(出现的)获益不足这两方面,在预测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和持续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Sprecher,2001)。过度获益似乎不会太烦扰人们,而公平在已经具有很高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中其积极作用甚微。相形之下,伴随剥夺和剥削出现的不公平——获益不足——通常会带来苦恼(Kuijer et al.,2002),而自私的表现不管怎样都令人讨厌(Allen&Leary,2010)。不过归根结底,关系结果可能是比不公平更重要的因素;如果关系结果很差、令人不满,即使公平也不会带来太多慰藉,而如果关系结果完美,不公平也不是大问题。那么,最终答案是什么?单纯的贪婪就是对亲密关系中人们的行为最好的描述吗?人际关系科学对此问题的答案是有保留的肯定。如果奖赏高而成本(和期望)低,人们最为快乐。但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寻求的奖赏取决于伴侣,所以满足伴侣也与我们的利益攸关。如果我们希望亲密关系持续,我们会很乐意保证亲密伴侣的幸福,并且很少会剥削他们。这样的行为或许受到自私动机的激励,但它仍是周到体贴、宽容大度和充满爱意的。所以,即使这类行为最终表现出贪婪性,但并不令人讨厌,也不具有剥削性。

承诺的本质

  1. 令人欣慰的是,对亲密伴侣的幸福依赖可以孕育承诺(commitment),即持续亲密关系的意图。
  2. 首先,满意能增加承诺。人们通常希望伴侣关系能让他们快乐。然而,高质量的替代选择也很有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承诺。有诱惑力的替代伴侣容易引诱人们离开自己当前的伴侣,所以他们不太可能维持现有的亲密关系。但如果离开当前的关系代价太高,即使有时可以得到这样的替代伴侣,人们也不会总是寻求替代伴侣。故而,决定承诺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个体在现存亲密关系中的投入程度。无论替代选择的质量如何,也无论个体是否幸福,高投入都会增加承诺。 (意思是付出的越多的越容易承诺. 感到幸福, 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离开的代价太高三者组成了承诺)
  3. 承诺的特征之一是指向长期发展,这能减少亲密关系遭遇坎坷时产生的痛苦。如果人们认为他们的亲密关系会长久发展,就能很好地容忍一时出现的低奖赏和高代价,正如有着长期眼光的投资者在盈利较低的时期也会持有某种股票(Arriaga et al.,2007)。此外,忠诚会使人们将自己和伴侣看成单一的整体,自称“我们”而不是“他”和“我”(Agnew et al.,2004)。这会极大地减少为伴侣做出牺牲而付出的代价,因为取悦于伴侣的事件也会间接地使自己获益。 (承诺意味着关系融入到了新的阶段)
  4. 承诺会促进顺应性行为(accommodative behavior),人们会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应对伴侣的愤怒(Rusbult et al.,1998)。具有顺应性的人能容忍伴侣的破坏性行为而不还击;他们吞下侮辱、嘲讽或自私的恶果而不报复。这样做,他们就避免了争吵和口角,有助于消除而不是加剧伴侣的糟糕情绪。这通常有益于亲密关系。此类行为可能需要相当程度的自我约束,绝不是因为软弱使然;相反,顺应行为是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以保护亲密关系免受伤害。承诺的人还表现出更大程度的牺牲意愿(willingness to sacrifice),为了关系的融洽而牺牲自我利益(Impett&Gordon,2008)。为了使伴侣获益和促进亲密关系,他们会做那些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就不会做的事情,还会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一个例子,承诺会改变人们对伴侣关系的认知。承诺的人表现出感知到的优越感(perceived superiority)——他们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别人的更好(Buunk,2001)。详而言之,他们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比别人享有更多的奖赏、付出更少的代价(Broemer&Diehl,2003)。 (即使我们的内心根本上是贪婪的,但我们对好友和爱人常常是无私的、体贴的和关爱的。)

7 友谊

友谊的本质

  1. 友谊是我们获得快乐和支持的必不可少的源泉.

  2. 如果配偶和朋友都在身边,那将是最美好的时光。但如果两者只能择一,朋友带来的快乐和兴奋往往比配偶带来的要多(Larson&Bradney,1988)。 (这跟男人果然喜欢跟男人一起玩有点相似哦)

  3. 怎么区分友谊和爱情?爱恋包含着比喜欢更复杂的情感。喜欢和爱恋都包含对伙伴正面、热情的评价,但浪漫的爱情还包括对伴侣的着迷、性的欲望和比友谊强烈得多的排他性的愿望(Giordano et al.,2006)。爱情关系还有着更严厉的行为标准;对待爱人应该比对朋友更加忠诚、更加愿意伸出援手(Fuhrman et al.,2009)。调节友谊的社会规范较之爱情关系的规范约束力较小,友谊也更易于解体(Fehr,1996)。此外,朋友不太可能会公开表达正面情感,他们在一起相处的空闲时间一般也比情侣要少得多。 (我对爱情的排他性尤为困扰, 强烈的排他性会让你甚至不愿让对象接近哪怕任何一个异性,这是否是正常且合理的呢?)

  4. 友谊与爱情的差别并不仅是因为大多数友谊发生在同性之间。异性之间的友谊一般也不如爱情那么激情澎湃、忘我投入(Fuhrman et al.,2009)。所以,友谊一般比爱情承担的责任更少,情感强度更弱,排他程度更低。并且和爱情不同,友谊一般并不存在性的亲密. (一般不存在性的亲密不代表不存在哦)

  5. 友谊的几个重要特征:

    • 尊重:当我们尊重别人时,我们会非常钦佩和重视他们。值得尊重的特质看来包括令人赞扬的道德品质、对他人的体贴入微、接纳他人、诚实、倾听他人的意愿等等(Frei&Shaver,2002)。我们一般喜欢那些令我们尊重的人,对朋友或爱人越尊重,那么与此人的关系越令人满意(Hendrick et al.,2010)。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是我们尊重的人(Guthrie et al.,2011)。

    • 信任: 当我们自信地认为朋友会仁慈地对待我们,无私地考虑我们最大的利益时,我们就对他们产生了信任(Rempel et al.,2001)。
    • 资本化: 我们和好友分享快乐时,快乐倍增,不会减少。(资本化这个翻译其实应该是想借鉴资本的复利效果,即资本可以再生产的能力)
    •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有4种(Barry et al.,2009)。表现为关爱、接纳和安慰等形式的感情支持;表现为拥抱或搂抱的身体安慰;表现为资讯和指导形式的建议支持;和表现为金钱或物品的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
  6. 有时候,帮助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默默地提供支持,从而不会增添他/她的心理负担。并没有适合所有情境的单一固定的支持模式;朋友所欣赏的帮助和支援的类型取决于他/她目前的需要、你的能力和友谊当前的状态(Iida et al.,2008)。如果我们要为朋友提供有效的支持,虽然存在某些始终如一的模式——安全依恋型的人一般喜欢感情支持,而疏远型的人则偏好具体的建议和意见(Simpson et al.,2007)——但我们更需留心朋友的私人偏好和特定环境。 (有时候物质-比如作一顿好饭更好, 有时候情感-比如语言上的鼓励共情更好,取决于不同的人和环境)

  7. 不论社会支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 (但是对朋友的认知会因为你与朋友过往交流的经验而走出判断, 所以基本上对你越好的人,支持越多的人越能让你觉得他会帮助你)

  8. 上述亲密友谊的每种特征(尊重、信任、资本化和社会支持)让我们感到有人理解、关心和珍视自己,因而它们都与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最后一个部分有关系,这部分可能是亲密友谊中最重要的成分(Reis,2009):应答性(responsiveness),即在认知层面上对朋友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关注与支持. (那些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有价值、理解和尊重的人都会吸引我们。)

  9. 与人相处的一些有益准测:

    • 真正地对他人感兴趣。
    • 保持微笑。
    • 记住别人的名字,这是他能听到的任何话语中最甜美、最重要的声音。
    • 耐心倾听。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
    • 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 让别人感到自己重要——诚心实意地这么做。

友谊的毕生变化

  1. 根据比尔迈斯特和费曼(Buhrmester&Furman,1986)的观点,这些关键的需要表现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接纳需要,青春期前期(9~12岁或小学高年级)的亲密需要,青春期(13~19岁)的性需要。在每一阶段新的需要都凌驾于旧的需要之上,所以年龄大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要满足更多的需要。(青春期的性需要满足不了吧)
  2. 大学毕业之后,人们往往只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但与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层次更深、相互依赖程度更强。 (更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3. 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友谊比普通的友谊更加亲密,包含亲密关系的所有构成成分(见第1章)。考虑下了解程度:最好的朋友通常是我们最亲近的知己。他们常常知道我们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是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的,甚至包括我们的配偶!考虑下信任程度:我们一般期望能从最好的朋友那里获得最大的支持,所以最好的朋友就是“不管怎样都为你守候的人”(Yager,1997,p.18)。考虑下相互依赖性:当我们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并且能够接近,我们就会设法探望他们,次数要远多于探望其他的朋友;与他们交往的频次和情境范围也远超不太亲密的朋友。最后考虑下忠诚度:我们通常期望最好的朋友是永远的好友。因为这样的人“是所有朋友中独一无二的”,最好的友谊一贯能经受“时间和困难的检验,比如搬迁等重大变化,比如结婚和生养小孩等身份地位的改变”(Yager,1997,p.18)。总而言之,最好的友谊并非某种截然不同的独特人际关系类型(Fehr,1996)。相反,只不过比其他友谊更加亲密而已——涉及更丰富、更有奖赏价值和更多的人际接触——这就是它们为人所珍视的原因。
  4. 当人们和爱侣安居后友谊又会怎样变化?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晰:当人们有了恋人时,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减少.当人们和爱侣安居后友谊又会怎样变化?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晰:当人们有了恋人时,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减少 (很正常,情侣相互依赖关系很强,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伴侣中花了更多的时间自然在友谊中的时间就变少了)
  5. 事实上,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朋友,这样的婚姻通常很艰难。正如图7.1所示,如果夫妻双方都没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配偶们就会面临更多的婚姻问题(Amato et al.,2007)。已婚人士有自己的私人朋友没什么坏处,但如果只有独享式的友谊似乎就有风险。 (难道是因为共同朋友可以作为关系的缓冲剂?)
  6. 老年人较之年轻人社交圈子更小,朋友也更少(Carstensen et al.,1999)。老年人并非不会交际,他们只是更加挑剔;他们的亲密好友数量和年轻时一样多,但他们和一般的朋友以及不太重要的社交伙伴相处的时间更少(Fung et al.,2001)。 (我还没老, 但老年人自身的精力本身在下降,可能更想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为喜欢珍视的关系中去吧)
  7.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认为,友谊随年龄的这种变化是因为老年人有着与年轻人不同的人际目标(Lockenhoff&Carstensen,2004)。(大概是是活当未来时日不多时,会更在意当下的感受而不是未来,因此选择亲密稳健的朋友沟通会更舒服)

友谊的差异

  1. 大量研究表明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emotional sharing)和自我表露为其特征的,而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shared activities)、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Fehr,1996;Marshall,2010)。这显得过于简单化,但多年前赖特(Wright,1982)创造出的两个精辟词语今天看来仍熠熠生辉: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face-to-face),而男性的友谊则是“肩并肩”(side-by-side)。
  2. 男人和女人能成为密友吗? 可以,但相比同性之间的友谊,异性间的友谊存在一个天然的障碍就是:性关系.而男性通常高估女性渴望性关系的程度,女性又低估男性渴望性关系的程度,这很容易导致一些误会. 并且,异性朋友的其中一方如何结婚的话,情况会更复杂.因为异性朋友会被视为情敌构成潜在威胁.

友谊发展的障碍

羞怯孤独.

  1. 几乎任何人都会不时地受到羞怯的困扰。当我们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第一次见到有魅力、地位高的陌生人时,很容易产生羞怯,但是当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下与老友交往时,则不太可能会感到羞怯(Leary&Kowalski,1995)。
  2. 如果羞怯的男性发现漂亮的女人注视自己,他们不会回望与之对视,更不会微笑问好;相反,他们的眼神游离不定,一言不发(Ickes,2009)。本来男女之间可以进行的良性沟通,男性一旦显得羞怯就根本不可能发生。 (懂了,下次与人对视就微笑)
  3. 能够促进人们有意义、充实的人际交往的心理要素之一是表达性,[插图]表达性是使人变得热情、敏感和亲切的品质,具有表达性特征的人看来不太可能感到孤独(Wheeler et al.,1983)。 (没有必要什么事都自己一个人承担,多表达自己,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软弱还是坚强,朋友会更好的认识你)
  4. 曾经的爱人可能成为朋友吗? 即使曾经的爱人还能继续成为朋友,但他们之间的关系通常不如其他友谊令人满意,因为曾经的亲密关系的历史仍萦绕于他们的脑际;他们因为某些不愉快的往事而分手,所以他们仍继续认为前配偶提供的感情支持不如其他朋友充分(Schneider&Kenny,2000)。如果任何一方有了新的爱情关系,这样的友谊往往会逐渐消失。尽管如此,只要它们能够持续,其兴衰的原因与普通的友谊并无差别;只有那些能以较低的代价彼此继续为对方提供有价值奖赏的人才能保持亲密的友谊(Busboom et al.,2002)。 (有可能,但是退化为友谊之后,如果没有办法经常保持交往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自然慢慢变淡)
  5. 详而言之,如果大学新生能把他们的苦恼归因于不稳定、短暂的影响因素,而不是他们自己或者其他人持久的缺陷,他们就能更轻松地克服孤独(Cutrona,1982)。把自己的孤独判断为暂时的或能改变的困难,就能乐观地期待事情会好转,而充满希望比消极悲观更有可能医治好孤独(Newall et al.,2009)。 (充满希望,保持乐观, 才能更好的避免堕入到孤独抑郁的陷阱中)

8 爱情

爱情跟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时代的人对爱情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爱情简史

  1. 爱情的四个方面:
    • 文化价值:爱情是值得拥有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情感体验?●
    • 性欲:爱情应该有性行为还是与性无关?●
    • 性取向:异性之间和同性之间都能相爱吗?●
    • 婚姻状况:爱情只专属于婚姻,还是可以保留给第三者?
  2. 柏拉图式的爱情->政治婚姻爱情->宫廷爱情->自由恋爱 (作者举的都是欧美历史上的一些例子, 国内从封建主义到建国以来,以前的婚姻也多基于家族联盟,繁育后代,经济结合,随着妇女地位升高,经济独立,也都趋向于自由恋爱)

爱情类型

  1. 爱情三角:亲密, 激情, 承诺.恋爱关系的“火热”来自激情,温情来自亲密;相形之下,承诺反映的则是完全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例子:
    • 无爱(nonlove)。如果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者都缺失,爱情就不存在。两个人可能仅仅是泛泛之交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意、肤浅和不受约束的。
    • 喜欢(liking)。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喜欢多表现在友谊之中,伙伴双方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情,却不会唤起激情或者与对方共度余生的期望。如果某个朋友的确能唤起你的激情,或者当他/她离开的时候你会强烈地思慕,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超越了喜欢,变成其他类型的了。
    • 迷恋(infatuation)。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当人们被几乎不认识的人激起欲望就会有这种体验。斯腾伯格(Sternberg,1987)承认他曾经痛苦地痴恋过一位在10年级的生物课堂上从未说过话的女生;为她衣带渐宽却从来没有勇气去认识她。他现在认为这种爱情就仅仅是激情。他对她的爱就是迷恋。
    • 空爱(empty love)。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在西方文化中,这种爱常见于激情燃尽的爱情关系中,既没有温情也没有激情,仅仅只在一起过日子。不过在有包办婚姻的社会中,空爱或许是配偶们生活在一起的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最后一个阶段。
    • 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浪漫的爱情有着强烈的亲密感和激情。可以把它视为喜欢和迷恋的结合。人们常常会表现出对浪漫爱情的承诺,但斯腾伯格认为承诺并非浪漫之爱的典型特征。比如夏日之恋可能非常浪漫,即使双方都知道夏季一结束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
    • 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相伴之爱的双方会努力维持深刻、长期的友谊,这种爱情表现出亲近、沟通、分享以及对爱情关系的巨大投入。相伴之爱的典型例子是长久而幸福的婚姻,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逐渐消失。
    • 愚昧之爱(fatuous love)。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愚蠢的爱情体验即愚昧之爱。这种爱情会发生在旋风般的求爱中,在压倒一切的激情基础上双方会闪电般地快速结婚,但彼此并不十分了解或喜欢对方。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爱人在迷恋对方时投入太多——很可能得不偿失。
    • 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最后,当爱情的三个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都非常充足时,人们就能体验到“彻底的”或完美的爱情。这是许多人都追求的爱情类型,但斯腾伯格(Sternberg,1987)认为完美之爱非常
  2. 对爱情生理基础的研究也表明激情与亲密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事实上,我们并不爱恋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勾起我们强烈的性欲望,而从使我们快乐地依恋的人身上却可能感觉不到多少激情(Diamond,2004)。 (这是显而易见的, 引起激情的条件可能只是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个简单的回眸)
  3. 心理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认为存在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成分:
    1. 是性欲或性驱力
    2. 吸引力
    3. 依恋
  4. 所以,我们天生就具有演化而来的三个不同的生理系统,它们各自促进了人们的成功繁殖过程——它们也支持了这样一种可能的结果:激情、亲密和承诺的体验彼此相当独立,在任何时间都能各自独立地发生强弱变化。另一方面,在很多爱情关系中,亲密、激情和承诺的情感体验又相互有着明显的关联(Whitley,1993)。例如,如果男性翻看色情书刊有了性唤醒,则比他们没有“性兴奋”时更加爱恋他们的伴侣(Dermer&Pyszczynski,1978)。 (这什么意思,性唤醒时更加爱恋伴侣?是说性欲促进亲密关系吧)
  5. 是否有人曾告诉过你,“我爱你,但并没有浪漫的激情”?如果真的如此,可能并非什么好事。或许你已知道,这人想说的是,“我喜欢你,我关心你,你是个很优秀的人,有很多美好的品质等等,但我却觉得你没有性的吸引力”(Myers&Berscheid,1997,p.360)。正如爱情三角理论所指出的,性的吸引力(或者“激情”)是浪漫的爱情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Regan,2008)。所以如果你的恋人对你说“我只是想和你做朋友”,会令你很受打击。 (人人都喜欢自己充满性吸引力?)
  6. 一项对浪漫之爱的经典分析认为,激情洋溢的吸引力根源于两个因素:(1)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并伴随(2)相信另一个人是引起你唤醒的原因(Berscheid&Walster,1974)。根据这一双因素观点,当情感唤醒是由于出现了另外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时,浪漫的爱情就会产生,或者至少得以增强。 (似乎在金星火星那本书也有类似的观点)
  7. 这些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增强了人们的爱情体验。不同类型的高唤醒,包括简单的体力活动和恐惧、厌恶、快乐等情绪状态,似乎都可以提高我们对合意伴侣所感受到的浪漫吸引力。请思考一下它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你是否曾经与爱人大声争吵,而几分钟之后“亲吻、和解”会显得格外亲密?或许你的愤怒增加了随后的激情?这是否就是“恋爱中”的感觉? (处于激情状态下会放大你的感受, 好的会更好, 差的会更差)
  8. 人们会因为朋友好、适应能力强、可爱而喜欢他们。但人们爱恋自己的爱人,是因为需要他们,并且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情。浪漫爱情的思维里有一种热切之情,这是仅仅喜欢别人所缺乏的。
  9. 现实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爱侣的缺点。他们将爱侣的形象理想化,这与他们面对的具体事实有着重大差别。事实上,爱情和友谊的主要差别在于我们的想象——爱侣是迷人、神秘而且有吸引力的,而朋友则不是这样(Aron et al.,2008)。 (这也是为什么前几章提到的, 朋友的预测会比当事人的预测更准. 因为爱情当事人是盲目的)
  10. 很明显,爱情能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爱恋的伴侣身上,从而排斥其他人。时刻牢记我们与伴侣的浪漫爱情,甚至能让我们在一开始就不太可能注意其他有吸引力的人(Maner et al.,2008)。 (反过来说, 当你的伴侣开始注意到其他人时, 说明爱情出现了问题,至少不在那么浪漫了)
  11. 随着伴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新的社会角色,爱情会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到扩展和变化,我们会渐渐了解我们以前所不认识的自己(Aron&Aron,2006)。的确,一项对恋爱的年轻人跟踪10周的研究发现,他们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自尊也得到提升,这就是为什么堕入爱河让人如此快乐的两个原因(Aron et al.,1995)。 (爱情的初期是比较甜蜜的)
  12. 成为别人单恋的对象实际上感觉更糟糕。确实,有人追求让我们感觉很好,但有人单恋我们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追求者的坚持不懈具有冒犯性、惹人讨厌,而且拒绝热心的追求者通常会让我们感到内疚(Graupmann&Esber,2005)。被单恋的一方一般都是好人,“心存善意,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个人的情感漩涡中,并经常因此而深受其苦”(Baumeister&Wotman,1992,p.203)。当我们陷入了单相思,渐渐认识到情感所寄托的对象不会成为自己稳定的伴侣时,尽管会感到苦恼,但却会使我们单恋的对方更为难堪。 (被不喜欢的人喜欢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如果相互还需要接触,就会产生问题. 如果不需要接触,实际上就跟没有这件事一样)

爱情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1. 美国人在描述坠入爱河的体验时,比中国人更强调恋人的俊美容貌和共同点,而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多提及温和的性格、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生理唤醒(Riela et al.,2010) (文化)
  2. 依恋类型:亲密、激情、承诺和关爱. 依恋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之间会起变化,这使得爱情关系中的依赖类型十分复杂
  3. 年龄: 年龄的影响有一点是清楚的:多数人会变得更成熟。研究者比较了60岁的夫妻和40岁的夫妻,结果发现年老的夫妻有着更多精神上的快乐,但却较少有肉体上的唤醒。他们的情绪不是很强烈,但整体上更为积极,即使在婚姻不是很幸福的时候(Levenson et al.,1994)。使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的灼热、急迫和强烈的情感随着时间会逐渐变弱,取而代之的是对爱情更为温和、成熟的看法
  4. 性别. 男性往往比女性有着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男性一般来讲比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的性关系.男性似乎还看重激情. (随意性关系那个是相对来说,可能是个社会问题,例如资源分配在男女不均,而不是男女性别本身的问题.)

爱情能持久吗

  1. 因爱情而结婚的夫妻在婚后若干年,浪漫爱情很大程度上减弱了 (中国也有老夫老妻的一种说法)
  2. 最基本的事实是,人们在结婚之后浪漫的爱情会减弱
  3.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婚姻之后的第四年是离婚最频繁的时间段(Fisher,1995)。很多夫妻,即使不是大多数,并不能维持彼此之间的迫切渴望,而正是这种相互渴望在一开始促使他们步入婚姻。
  4. 新奇在其他物种中也会引起性唤醒.比如,把两只处在发情期的公鼠和母鼠关在一起,公鼠会多次与母鼠交配直至筋疲力尽;然而,如果用另一只处在受孕期的母鼠代替第一只母鼠,公鼠又会重新焕发兴趣和活力,扑身而上与之交配。这样不断地以新母鼠代替老母鼠,引发出的公鼠射精次数要两三倍于它只与同一个母鼠关在一起的情形(Dewsbury,1981)。
  5. 当我们刚坠入爱河时,我们的自我在扩展,事物都是新鲜的,亲密感在不断增加,激情就可能非常高亢。然而,一旦确立了婚姻关系,新奇感消失,激情逐渐消退;婚姻关系持续越久,激情就变得越少(Ahmetoglu et al.,2010)。
  6. 因为浪漫激情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幻想、新奇和唤醒——一般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所以浪漫的爱情亦会日渐消退.
  7. 并非一出现坏事情就会发生厌倦,而是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性时才会滋生厌倦(Harasymchuk&Fehr,2011)。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所以厌倦的出现是非常糟糕的信号(Tsapelas et al.,2009)。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

9 性事

我们希望爱人认为我们迷人,并且也希望我们迷恋他们。所以,如果我们得知伴侣对我们强烈的性欲望显然(至少部分地)是因为某种春药作用的结果,我们就会受到伤害

性态度

  1. 女两性在性观念上的最大的差异是对待婚前随意性行为的态度;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为没有爱情的性也可接受。这种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男女两性对过去性行为的反思:女性更可能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如发生一夜情),而男性更可能悔不当初(如有人追求自己时没有发生性关系)。谈到随意性行为时,女性往往后悔自己的行为,而男性则后悔自己没有行动(Galperin et al.,2011)。
  2. 传统上,人们对女性性经历或性宽容的评价要比男性更为严厉。男性如果有许多性伙伴,会被人称赞为“风流帅哥”,而女性如果有同样数量的性伙伴,则会被人贬斥为“淫荡骚货”。这种不一致就是性的双重标准,它在几年前还非常明显地存在,但今天看来却更为微妙.
  3. 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态度确凿无疑要更为负面,许多美国成年人(43%)认为成人之间的同性性关系是“道德败坏的”(Saad,2010)。同性恋会导致各种非议。好的一面是,大部分美国人不再如此看待同性恋,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对同性恋者显然变得更为宽容,2010年大多数美国人(52%)前所未有地认为男同和女同关系是“道德容许的”(Saad,2010)

性行为

  1. 亲密关系中性行为最重要的特点是:性生活为伴侣双方所期待,并且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2. 发生性行为的各种理由如此纷繁庞杂,可以将其大体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涉及性的情感成分,以性行为作为沟通、传递爱意和忠诚的手段。其二涉及性的肉欲方面,包括从性行为中获得的感官享受和未来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其三是更为实用的理由,包括要实现某些长远目标或完成某些具体目的的愿望,从生孩子到使伴侣嫉妒,范围极广。最后是不安全的理由,包括提高个体的自尊或防止伴侣移情别恋。
  3. 男同性恋者与其他伴侣相比更可能在他们的亲密关系之外和别人发生性行为。多数情况下,男同的这种性行为方式能得到其伴侣的容许,他们的伴侣也期望同样的自由 (难以理解)
  4. 有研究者声称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长期演化使得男性的阴茎具备了最完美形状,从而能把其他男人的任何精子从他们伴侣的子宫颈排挤出去(Gallup&Burch,2006)。根据常识人们会认为,第二位性交的男性只会把先前男性的精液从子宫颈推进到女性的子宫里,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阴茎纵深的抽插会把任何已经出现在阴道里的精子挤压到龟头后方,随后把精子带出女性的体内。的确,与这种看法一致的是,如果女伴把男性置于精子竞争的风险之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特定的性交方式——在较长的时间阶段里出现更多次非常深的插入——这特别有可能替换掉先前其他人可能留下的精子(Goetz et al.,2005)。 (😱)
  5. 如果人们对他们当前的伴侣不满意,并且替代伴侣的质量又很高,就更可能会出轨(Tsapelas et al.,2011)。不幸福的爱人如果有着诱人的替代伴侣就不太可能保持忠贞。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的确出轨,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与原来的伴侣分手,而与新配偶建立新的长期的亲密关系(Brand et al.,2007);因此,女性更可能因为婚外情而更换配偶。然而,即使婚姻生活大体上还算满意,如果伴侣间的性行为乏味、单调、次数太少,男女双方都更可能会追求伴侣外性行为(Krishnamurti&Loewenstein,2008)。如果女性渴望更多的性行为而伴侣做不到,她们就特别有可能会红杏出墙
  6. 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性驱力(sex drive)。他们比女性体验到更频繁、更强烈的性欲望,通常他们的性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动机激励(Vohs et al.,2004)
  7. 性驱力上典型的性别差异意味着有些伴侣在性欲望方面会面临不协调,这可能会引起麻烦(Schwartz&Young,2009)。这种不协调随着时间推移只会变得更严重;大多数女性在绝经期之后性欲望都会下降(Birnbaum et al.,2007)。一项对德国60多岁的老年夫妻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妻子能满足丈夫想要的性行为次数(Klusmann,2006),对这样的研究结果我们应该不会奇怪。
  8. 无论性欲望是否能得到满足,性欲本身就足以使人们认为爱情正在燃烧。这种联系还表现在另一方面:人们想当然地以为热恋中的情侣也应该彼此有着强烈的性欲望

性满足

  1. 如果人们身体健康,性生活不存在问题,拥有稳定的伴侣,大多数人都会有幸福的性生活
  2. 在美国只有单一爱人的人比起那些有着两个或更多性伙伴的人,更普遍地体验到高度满足的性生活——一般而言,只要夫妻极为忠诚于他们的伴侣关系,珍视一夫一妻制(彼此保持忠贞),他们就可能对性生活满足. (从具有稳定亲密关系的伴侣所获得的性愉悦要比从其他任何人所获得的都要多)
  3. 每周有3次或者更多次数性行为的夫妻中有89%的人报告对他们的性生活感到满足,而一个月仅有一次性行为的夫妻中只有32%的人感到性满足(Blumstein&Schwartz,1983)。当然,这类相关现象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有两种模式值得注意。首先,性生活的频率对于男性比女性更重要(Heiman et al.,2011),其次,更频繁的性行为的确能增加新婚男士在性生活中体验到的满足感(McNulty&Fisher,2008);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性行为变得更为频繁他们会感到欣喜,而如果性行为减少则会感到苦恼。
  4. 无论性行为的频率怎样,只要它能实现人类对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和交往(relatedness)的基本需要,性的互动就最有奖赏价值。
  5. 没有言语沟通的性行为有问题吗?当然会发生问题。如果我们从来不和我们的伴侣真诚、无畏、坦率地探讨我们的性喜好和性厌恶,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其重要原因是:在性行为上清晰的沟通与更多的性满足有关(MacNeil&Byers,2009)。那些能坦率谈论性行为的人与那些只会不时地嘟囔抱怨的人相比,前者与伴侣有着更为满足的性互动。
  6. 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男性对女性兴趣的错误判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双方都醉酒后,这些“大丈夫”把性行为视为逐利竞赛,并且喜欢支配女性(Jacques-Tiura et al.,2007)。正是这些男性最有可能实施性胁迫,而对女性性兴趣的错误知觉通常是这类不幸事件的前奏(Farris et al.,2008b)
  7. 注意性满足并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如果我们对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并不如意,就不可能对我们的性生活感到满足。性生活和亲密关系的满足是并驾齐驱的。不论伴侣们已婚还是同居,异性恋还是同性恋,能享受到最满意的性互动的人一般也对他们的亲密关系非常知足,并且会忠于他们的关系
  8. 最美妙的性行为似乎还依赖于:
    • 个体特殊的性欲望能得到伴侣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他/她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 重视自己的伴侣并致力于维护好伴侣关系,
    • 愉快地彼此相处,不论是在床上还是床下

性胁迫

  1. 如果伴侣一方在违背另一方意志的情况下,故意哄骗、引诱、威胁、甚或强制对方与之发生性接触,则会损害伴侣的性互动和伴侣关系。这类行为有多种形式(DeGue&DiLillo,2005)。逼迫他人发生性接触主要有以下施压方式:(1)通过言辞威逼利诱。包括虚假许诺、制造内疚感或者威胁要结束伴侣关系;(2)和人一起饮酒或者吸毒以削弱对方的反抗;(3)暴力威胁——或实际上使用暴力——强迫别人屈从。这样引起的有害性行为范围较广,包括一般的触碰和爱抚,以及严重的插入和性交。

10 压力与紧张

感情创伤、伴侣排斥、嫉妒、说谎和背叛——在许多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我们都曾经历过感情创伤(Vangelisti,2009),而且几乎每个人迟早都会对亲密伴侣说谎(DePaulo et al.,2006)。甚至各种直接的背叛都惊人地普遍,并且很难避免(Baxter et al.,1997)。

感知到的关系价值

  1. 我们在知觉到自己的关系价值(relational value)——即他人认为与我们的亲密关系珍贵、重要或亲近的程度——低于我们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苦恼(Leary,2005)。
  2. 伴侣对亲密关系的重视达不到我们对他们期望的程度,这也是我们在本章要考察的压力和紧张的核心内容(Leary,2010b)。如果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低于我们的期望,就会感觉受伤。

感情创伤

  1. 显然关系贬值(relational devaluation)——即我们感知到的关系价值减少或者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明显下降——带给人的感受尤为可怕,会引起多种痛苦的情绪反应。
  2. 感情创伤非常类似于身体的伤痛;我们的身体反应是类似的,应对感情创伤的生理系统与应对身体疼痛的系统一样(DeWall,2009),镇痛药醋氨酚(acetaminophen)[插图]在缓解社会拒绝的痛苦方面显然与其治疗头痛一样:大学生每天都服用醋氨酚,在一周半之后比服用安慰剂的学生感情创伤更少

伴侣排斥

  1. 甚至在亲密关系之中也会经常出现人际拒绝,这就是排斥(ostracism),即受到身边人的忽视和“横眉冷对”
  2. 人们为什么会刻意忽视自己的伴侣?排斥者们往往会冠冕堂皇地认为他们的排斥行为是一种惩罚伴侣、避免对抗或者在冲突之后平复心绪和低调处理的有效手段,而且他们通常还相信排斥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人际目标(Sommer et al.,2001)。但是从排斥的本质来看,这样做通常会使被排斥者感到疑惑:为什么自己会被人忽视(Williams,2001)?当排斥的伴侣保持沉默时,只有极少的人会进行解释,这样被排斥的伴侣往往对排斥的原因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自己被人拒绝了,他们体验到的情感更多是愤怒、沮丧和伤害,而不是内疚和悔恨。因此,被排斥者一般并不认为伴侣的退避行为是友善或者有效之举,相反,他们通常认为排斥只会损害他们的亲密关系
  3. 被伴侣孤立后,人们通常特别急于结交新的、更友好的朋友
  4. 高自尊的人相对不太可能容忍排斥。如果遭遇冷遇,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可能结束与排斥者的人际关系,去寻找能更友好相处的新伴侣——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太会遭遇沉默对待。相比之下,低自尊的人会经历更多的排斥,更可能心怀怨隙、对他人报以排斥(Sommer&Rubin,2005)。低自尊的人不会离开那些排斥他们的人,而会继续接近却心存恨意

嫉妒

  1. 由于现实或臆想中的竞争对手而使珍贵的亲密关系面临丧失,可能会引起另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嫉妒(jealousy)包含多种情感体验,既有悲观失落也有因伴侣具有吸引力而产生的自豪感,但界定妒忌最恰当的三种情感是:伤害、愤怒和恐惧
  2. 反应性嫉妒(reactive jealousy)是指人们在觉察到自己所珍视的亲密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
  3. 怀疑性嫉妒(suspicious jealousy)是指伴侣并没有不端行为,个体只是由猜疑所引起的嫉妒。这种怀疑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纯属子虚乌有
  4.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则嫉妒会增强
  5. 人们总是与具有类似适配价值的人共结连理:大多数人都想得到最合意的伴侣,但如果他们真的拥有了完美的伴侣,却又会因为伴侣能得到更优秀的伴侣而感觉到威胁。
  6. 在一定程度上,痴迷型的人通常都会身陷类似的困境:他们贪婪地寻求接近伴侣,但又总是担心伴侣不会回报以足够的爱恋。这就是他们嫉妒的原因,可以充分肯定的是,痴迷型的人比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嫉妒(Buunk,1997)。恐惧型的人也会忧虑被人抛弃,所以他们在容易引起嫉妒的情境下会体验到类似的焦虑和怀疑——但他们回避亲密的程度也较高,所以面对情敌的竞争并不会感到疑惧不安(Guerrero,1998)。
  7. 男性一想到伴侣在性事上的不贞就会激起最强烈的嫉妒,而女性对伴侣感情上的不贞反应更强烈,伴侣感情上的不贞是指女性认为伴侣可能爱上了其他女人。当然两种不贞都会激起两性的嫉妒,只不过具有不同的演化学意义。对男性而言,伴侣爱上其他人对其成功繁殖的威胁并不大,性行为才更重要
  8. 在全世界男性都更忧虑性事不贞;人们对性事不贞嫉妒反应的程度存在文化差异,但男性通常比女性对此更为苦恼
  9. 如果你容易嫉妒,请考虑在社交网站(如Facebook)上少花点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充斥着潜在地具有威胁意义的模糊信息——在你伴侣留言墙上的轻浮评论;你恋人好友列表上的新朋友你一个也不熟悉;你伴侣与前女/男友的“新”照片——这些都会引起不必要的嫉妒,人们在Facebook上花的时间越多,由此导致的嫉妒越多. (总的来说,是你接受到的关于你伴侣的信息越多,你越容易嫉妒,换算成现实就是你对你伴侣跟别人在一起的细节了解的越多,你越容易嫉妒)
  10.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设法引起伴侣的嫉妒(White,1980a)。当她们引起伴侣的嫉妒——一般通过谈论或夸大自己对其他男人的吸引力,有时也与别的男人调情或约会——通常是为了考察她们的亲密关系(看看对方有多在乎)或者是力图引起伴侣更多的关注和承诺(Fleischmann et al.,2005)。她们显然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像她们变得嫉妒时那样做出相同的反应,能够更加努力地保护和维持亲密关系。当然,问题在于这不是男人应对嫉妒的方式。希望通过激起自己男人的嫉妒之心来设法改善亲密关系的女性,只能事与愿违,把伴侣从身边赶跑。
  11. 嫉妒是伴侣希望拥有你,却不确信能保有你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痛苦体验,包含伤害、愤怒和恐惧的情感.

欺骗和说谎

  1. 在大多数社会交往中,最普通的谎言是对说谎者有利的谎言,可以避免尴尬、内疚、不便或者寻求赞同或物质收益。尤其当说谎者试图打动异性时,男性和女性的谎言都会夸大自己的吸引力。男性更可能不如实地报告他们的抱负和收入,谎称自己对感情忠诚。女性更可能做出性事的许诺却不兑现,在性生活中假装愉悦而喊叫(Brewer&Hendrie,2011),或者假装性高潮(Muehlenhard&Shippee,2009)。男女两性都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说谎,他们为了吸引异性尤其如此
  2. 有些谎言显然是为了保持与别人礼貌和友好的交往。我们常常声称同意别人的看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常常会说某些事令我们很开心,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开心。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期望伴侣慷慨、诚实,伴侣间的谎言大多数都是这类善意的小谎(DePaulo&Kashy,1998)。与一般的熟人和陌生人相比,人们较少对自己的爱人和朋友说自利、贪婪的谎言,说谎的次数也更少。
  3. 这些现象使得说谎行为在亲密关系之中显得相当无伤大雅。但人们却会对自己的亲密伴侣说很多谎言——在一项研究中,92%的参与者承认他们曾对爱人说谎(Cole,2001)[插图]——而一旦谈到可能损害自己名誉或亲密关系的话题,人们会说较严重的谎言,这类谎言更经常地指向自己最亲密的伴侣,而不是其他任何人(DePaulo et al.,2004)。我们更多地在亲密关系里对伴侣撒下弥天大谎,而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之中则不会这样。
  4. 此外,即使谎言没有被识破,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一般而言,人际交往中不论何种原因人们说了谎,说谎者都会认为不如完全诚实的交往令人愉快和亲密,而对亲密伴侣的说谎行为尤其使他们感觉不适(DePaulo&Kashy,1998)。尽管说谎在社会生活中很普遍,大多数人对说谎行为的评判苛刻(Tyler et al.,2006),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显然心里知道自己的处境也很危险。而且,在亲密关系中说谎会损害说谎者对被欺骗伴侣的信任(Sagarin et al.,1998)。这种现象就是欺骗者猜疑(deceiver’s distrust):当人们对别人说谎时,他们经常会认为谎言的接受者也因此不值得信任。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说谎者想当然地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所以他们认定别人和他们有着同样的欺骗动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他们相信其他人有着同样的缺点时,自我感觉会好一点(Sagarin et al.,1998)。不管哪种情况,说谎都有损于亲密关系,即使只有说谎者一人知道自己在说谎。
  5. 与被骗者相比,说谎者还可能认为他们的谎言更加无害,更加没有冒犯意义。这是伴侣关系中一方有不端行为时较普遍的现象,在本章讨论背叛时我们会再次看到这一点:伴侣不正当行为的接受者(或受害者)几乎总是认为这种行为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更加有影响力(Cameron et al.,2002)。因此,说谎者自己认为的一个小谎在被戳穿后,在其他人看来却更具有危害性和欺骗性。那么问题来了,说谎者被识破可能性有多大?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答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你并不觉得在撒谎,但是伴侣在理解上认为你撒谎了,仍然会对对方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

背叛

  1. 人们并不总是按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或期望去做。伴侣突然带给我们一些惊喜是令人愉快的(Afifi&Metts,1998)。但有时候,伴侣会做一些有害的事情(或者不能完成好事情),这会违背我们对亲密知己的期望。这类行为就是背叛(betrayal),即我们信任的人做出的讨厌的、伤害人的行为,并且在情理上我们根本预期不到这种背信弃义的不端行为。
  2. 我们不会总是受到所爱之人的伤害,但所爱之人带给我们的伤害是任何其他人造成的伤痛所不能比拟的(痛,真痛)
  3. 背叛几乎总是会给亲密关系带来负面、有时甚至是持久的影响。的确,背叛通常是寻求心理治疗或离婚的夫妻抱怨的焦点所在
  4. 当大学生回忆过去的背叛时,如果他们试着按下面的方法来处理,就能减少焦虑和更好地应对背叛:
    1. 勇敢地正视背叛而不否认它的存在;
    2. 以积极的眼光重新解释背叛,并把它作为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
    3. 依靠朋友,寻求支持。当人们主观上否定背叛的存在,似乎并未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陷于诸如痛苦和怨恨等消极情感之中,而不得不依靠酒精和毒品来掩盖痛苦。

宽恕

  1. 如果发生痛苦的背叛行为,亲密关系仍要继续发展的话,宽恕就必不可少
  2. 不管我们是谁,当宽恕的一些重要构成要素存在时,宽恕就更容易发生。第一个要素是谦卑、真诚的道歉。如果背叛者承认他们的错误,承担责任,为他们的不端行为表示羞愧、悔恨和自责以真诚地赎罪,并发誓未来表现更好,受害者更有可能宽恕那些背叛他们的人(Hannon et al.,2010;Tabak et al.,2011)。如果编造借口,道歉看起来不真诚,就不太可能得到受害者的宽恕。如果你曾有不端行为,亲密关系受损,你最好能认识到你的行为造成的伤害并道歉——但只有诚心实意地道歉才有效(Zechmeister et al.,2004)。

11 冲突

冲突的性质

  1. 只要个体的动机、目标、信念、观点或行为妨碍别人或者与别人矛盾,就会发生人际冲突
  2.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任何两个人在情绪和偏好上都会不时地存在差别。伴侣双方的目标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时断时续的对立。比如,即使夫妻双方都是非常外向、努力找乐的社交性动物,终有一日一方会因为另一方希望提前离开聚会而失望;伴侣一方可能因为身患流感或者要准备即将到来的大学考试而不愿熬夜。第二,冲突不可避免还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总交织着一定的张力,它们迟早会引起一些紧张。当人们投身于亲密关系时,他们经常会体验到称为辩证(dialectics)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动机,这些动机从来不会完全得到满足,因为它们彼此矛盾(Baxter,2004)。实现了一个目标就会损害另一个目标,所以伴侣们必须采取小心翼翼的平衡行动,在不同的时间把这些动机牵引到不同的方向。每个伴侣都在相反的目标追求之间摇摆不定,在他们主导的个人动机之间出现偶尔的冲突就在所难免(Erbert,2000)。
  3. 冲突起源于不一致,所以恋人相似性越低,他们体验到的冲突就越多,这一点并不奇怪(Surra&Longstreth,1990)。人们结婚后这一模式还会继续;有着类似品味和期望的夫妻比起那些共同点很少的夫妻遭遇到的冲突更少,婚姻生活也更幸福(Huston&Houts,1998)。的确,那些坚持认为“相异相吸”的人可能会得到一些重大教训,只要他们与差异显著的人生活在一起。相异只会增加摩擦,而不会让关系一帆风顺。

冲突的过程

  1. 彼得森(Peterson,2002)把激发冲突的事件分成四个常见类别:批评、无理要求、拒绝和累积的烦恼。

  2. 批评(criticism)指伴侣认为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动表达出对自己行为、态度或特质的不满(Cupach,2007)。行为人的评论或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重要,要紧的是目标把这种行动诠释为不公平的吹毛求疵。伴侣一方提出如何使用洗碗机效率更高,这本来是一个温和的建议,但如果伴侣另一方认为这一建议是不必要的批评,就会受到伤害并引起冲突。

  3. 无理要求(illegitimate demands)指看来不公平的索取,因为它超过了伴侣们彼此的正常期望。比如,即使你为了完成了一项重大工程疯狂工作,却要求伴侣连续三个晚上做饭和洗碗,这会使伴侣不安。

  4. 拒绝(rebuffs)指“一方请求另一方做出期待的反应,而另一方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行动”(Peterson,2002,p.371)。一方在接受到自己伴侣的性暗示后,在床上翻了下身又睡着了,伴侣就会感到被拒绝。

  5. 累积的烦恼(cumulative annoyances)指相对轻微的事件不断重复变得恼人。

  6. 善意的归因用有利的眼光来看待伴侣,使得冲突更可能得到解决,这就是这类归因能增进亲密关系持续满意度的一个原因(Fincham et al.,2000)。

  7. 只有在伴侣双方都希望避开争端,才能避免冲突,并且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争端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要么激发事件微不足道,不值得积极地争执;要么问题看来很难处理,冲突没有任何好处(Zacchilli et al.,2009)。

  8. 当暴躁的交往使你烦躁时,就会带来很多破坏作用。争吵声不断的冲突包含有蔑视、防卫、拒绝或交战状态等伤人感情的成分,大多数人都会为之厌烦或恼怒,这些情绪反应会引起生理唤醒和紧张。暴躁而愤怒的交往会影响身体健康:这些交往会增加人们的心率和血压,分泌大量的应激荷尔蒙如肾上腺素,抑制人的免疫功能致使人们更容易感染疾病(Loving et al.,2006)。当参与者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接触感冒病毒时,那些最近经历冲突的人与无冲突者相比,患感冒的可能性是后者的2.5倍(Cohen et al.,2003)。与伴侣发生充满敌意的交往后甚至伤口都愈合得更慢(Gouin et al.,2010)。更糟的是,这种影响随着时间会累积;对英格兰9 000多名参与者历时12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遭遇大量粗暴冲突的人更有可能罹患心脏病(De Vogli et al.,2007)。

  9. 当人们的伴侣能安全地依恋自己时,人们在冲突事件中体验到的紧张一般更少(Powers et al.,2006)。如果伴侣能提供给我们有效的社会支持,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往往容易保持轻松和随意,血压和应激荷尔蒙的水平也更低(Heffner et al.,2004)。当我们知道能依靠伴侣,获得我们真正需要的帮助时,意见分歧显然不再那么让人担忧。

  10. 另一个加剧冲突、令人不悦的交往现象是要求/退避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要求者)批评、不断唠叨、向另一方提出要求,而伴侣(退避者)逃避正面接触、退避、采取守势”(Eldridge&Christensen,2002,p.289)。应该反对这一模式,部分原因是这种模式能自行延续。受到退避者消极退缩的影响,要求者可能更加坚持解决争端;然而,这种增加的压力往往使得退避者甚至更加抵触,沉默寡言,并且这种模式会继续下去。这种不平衡的处理冲突的方式会让要求者感到忽视和误解(Weger,2005),久而久之,它会损害夫妻对亲密关系的满足感

  11. 丈夫或妻子有他们想讨论的议题时,他们都倾向于要求,但当伴侣提出了关心的问题时,丈夫和妻子都倾向于退避。因而某种程度上,要求/退避模式仅仅取决于哪一方提出问题

  12. 并非所有的冲突都会加剧或恶化,有些的确最终会平静下来。当爱恋中的伴侣最后头脑冷静下来,通常会进行协商。伴侣们宣告他们的立场并一起努力明智地解决冲突。最好的情况是,彼此对另一方都具有应答性(反应灵敏),每一方都能根据对方的反应感觉到确认

  13. 识别出在协商过程中伴侣能彼此友善相待的各种方法(Canary,2003)。和恶毒言论的表达手段一样,有些善待手段是直接的,公开地处理争端,另一些是间接的,绕开争端但又能平息消极情感。友善的直接手段包括:

    1. (1)通过接受责任或者做出让步或妥协表明解决问题的意愿;
    2. (2)通过复述表明支持对方的观点;
    3. (3)用“第一人称陈述”进行自我表露;
    4. (4)提供赞许和关爱。

    间接的手段是友好的、没有讥讽意义的幽默,这些手段能放松心情。戏弄或奚落对方的恶毒性幽默没有益处,但尊敬对方的诙谐及友好的鼓励在亲密冲突中特别受欢迎;它能平息愤怒的情绪(Yuan et al.,2010),当伴侣在谈论冲突时使用友好的幽默,我们会感觉与他们更亲近,对达成的共识也更满意(Campbell et al.,2008)。当然有些问题更容易解决,但在冲突的过程中运用此类友善手段有助于保护和维持亲密关系(Gottman et al.,1998)。

  14. 如何成功地与爱恋之人协商,这里有一些有益的建议。首先,保持乐观。要坚信创造性合作,彼此慷慨地关照对方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积极期望有助于你们达成共识(Liberman et al.,2010),而悲观主义只会让事情更糟(DiPaola et al.,2010)。其次,尊重你自己及伴侣的意见。如果伴侣彼此能站在对方的角度,重视彼此的观点(Rizkalla et al.,2008),另一方得偿所愿时由衷地感到高兴(Gore&Cross,2011),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总是坚持“我们”一起做事,而不是仅仅命令伴侣行动,如此能把你们两人强化为一个整体而非各自成为孤立的个体;当伴侣总是提及“我们”而不只是他或她时,伴侣对你的意见就会更少抗拒(Mitnick et al.,2009)。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偶尔暂停一下,尤其在有人感到厌烦或恼怒的时候(Sanford&Grace,2011)。离开房间几分钟,但继续思考你关注的问题,你回来时就会发现协商变得更加顺利(Harinck et al.,2011)。

冲突的结果

  1. 分离(separation)指伴侣一方或双方在冲突没有解决时就退出的冲突结束方式。分离可以结束愤怒的会晤,从而防止对亲密关系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并且时间上的分隔能使争斗双方头脑冷静,使双方能更有建设性地思考他们的处境。然而它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延迟了未来的不和。冲突还能以征服的方式结束。
  2. 支配(domination)指伴侣一方得逞,另一方停止反抗的冲突结束方式。支配多发生在一方比另一方更强大情形下,强势方通常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满意。但失败者对于支配是非常反感的,心中可能会滋生敌意和憎恨(Zacchilli et al.,2009)。
  3. 妥协(compromise)指双方都降低期望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替代办法来结束冲突。正如彼得森所指出的(Peterson,2002,p.380),伴侣双方的“利益都减少而非得到满足”;伴侣既没有得到他/她要求的一切,又非两手空空。当一方所得只有在对方蒙受损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时,妥协才可能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方式,但一般情况下,通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4. 整合式一致(integrative agreement)指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地满足双方最初的目标和期望。整合一致不容易达到,往往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伴侣们需要对他们的愿望进行改进并按重要性排序,做出选择性的让步,发现不强加于伴侣的、实现目标的新方法。尽管如此,通过决断力、聪明才智、想象力、慷慨的合作,伴侣们常常能得偿所愿。
  5. 结构性改善(structural improvement)指伴侣不仅得到他们想要的,而且从中得到学习和成长,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可喜的变化。这种冲突结果并不常见,它通常是重大动乱和剧变的结果。伴侣可能遭遇到危险的压力和严重的冲突而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的习惯,并鼓足勇气、充满斗志地解决冲突。不过,结构性改善使得伴侣们的境况变得更好
  6. 尽量做到:
    1. 1.不要退避。当你的伴侣提出关心的问题或抱怨时,戒心重重地逃避冲突是令人讨厌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可以请求对方重新安排更方便的时间来讨论冲突,但你要记得自己有责任履行约定。
    2. 不要消极。遏制你的讥讽、克制你的轻视、丢弃你的厌恶。粗鲁、暴躁和刻薄的行为对你的亲密关系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因为(正如第6章我们学过的)[插图]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
    3. 不要陷入负面情感相互作用的怪圈。这一点非常重要。请注意,当你意识到你和伴侣正在你来我往地破口大骂,侮辱和谴责变得越来越强烈时,请停止。休息10分钟,做好准备,平静下来,再返回你的讨论并为上次的过激言辞道歉。

12 权利和暴力

权力和相互依赖

  1.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权力是建立在对有价值资源控制的基础上。如果我控制了你想拥有事物的使用权,你可能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我的指令(在合理的范围里),以便得到你想拥有的事物,那么我就对你拥有权力. (控制他人获取事物的条件更贴切)
  2. 较小利益原则(principle of lesser interest)认为:在任何伴侣关系中对于继续和维持亲密关系利益较小的一方在伴侣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权力(Waller&Hill,1951)。如果伴侣爱恋和需要你的程度超过了你爱恋和需要他/她的程度,你多半能得偿所愿。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却是事实;在爱情关系中,投入较少的伴侣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Lennon et al.,2011)。在第9章我们提到了这一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我们注意到男性平均而言比女性渴望更多的性行为。男性在性上更大的利益给了女性权力;女性把性行为视为能用来与男性交换各种利益的宝贵资源,这虽然看上去非常不浪漫,但却很有启发意义(Kruger,2008b)。这种情形在卖淫的例子中更加清楚,女性以性行为换取金钱。但这个因素在许多爱情关系中常常以更微妙的方式发挥作用。比如女性在允许男性发生性行为之前会等待爱的表白和承诺的出现,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3. 许多人都赞同平等的伴侣关系,但实行的却仍然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亲密关系中“存在权利的不平衡,一方作更多的决策、控制更多的共同活动和资源,赢得更多的争吵,一般而言处在支配的地位”(Impett&Peplau,2006,p.283)。在大部分的异性恋的亲密关系中居于优势地位的是男性
  4. 权重之人的自负还表现在他们对自己适配价值的自我觉知上。人们感觉有权时比无权时会追求更有吸引力的对象(Brady et al.,2011)。而且,在实验室研究中随机分配参与者领导工作小组,与权力更少的人相比,这些“领导者”会期望他们的“下属”认为自己性感、有魅力,如果他们赞同随意性行为就都会认为在性上更能接近“下属”,与“下属”的互动也更为轻浮。这种知觉显然在职场也存在:与中层管理者相比,更有权力的企业高管出轨更多,他们不忠于伴侣的可能性高出25%(Lammers et al.,2011)。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品行不端;权重之人对他人悖德之举的评判比自己更苛刻,因此与权轻之人相比,他们会更严厉地谴责他人的不忠行为,但自己却更多地不忠于伴侣.
  5. 在讨论个人最优选项的过程中,一方成功打断伴侣的次数越多,伴侣就会认为他/她越有权力
  6. 人们对自己的亲密关系越满意,就越有可能采用直接的策略
  7. 有时,人们会与伴侣论理争辩或者讨价还价以劝服他们提供期待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人们寻求伴侣的互助合作,他们的策略就是双边的,涉及伴侣双方。相反,其他情境下,人们会采用单边的独立行动,在不牵涉伴侣的情况下做他们想做的。重要的是,那些报告自己比伴侣更有权力的人都表示他们更多地使用双边策略,而那些权力较少的人更可能使用单边策略。因此,能够成功地影响伴侣的人同样会与伴侣论理争辩、谈判协商以获得他们的服从(使之心服口服)。相反,权力较少的人不太可能寻求伴侣的合作;他们只会跑到一边做自己的事情。 (权利大的人采取双边策略更容易完成,而权利小的人为了达成双边策略需要付出的努力会更多.)
  8. 可以公平地说,在异性亲密关系中男性一般比女性更为坦诚自信,而女性通常显得更为犹豫不决。此外,这一点从亲密关系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是正确的。当人们想要开始亲密关系时,男性使用更多的直接策略,比如邀请女性约会,而女性则更经常地使用间接策略,比如试图显得友好,等待被人邀请.然而,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并非是真正的性别差异;而是两性相对资源所重重包裹的性认同(gender)差异
  9. 个体选择的策略仍更多地受到他/她在特定交往中的地位而非性别角色的影响(Sagrestano et al.,2006)。不管人们的身份和地位怎样,如果在交往情境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不能轻易影响别人,他们的行动就不太可能显得充满权威,果断而自信。
  10. 夫妻们比过去更有可能共同决策,共同决策者比伴侣一方更多地发号施令的人婚姻更幸福、更少争吵、更不容易离婚(Amato et al.,2007)
  11. 权力分享时双方都是赢家,没有人输,可能有一点例外:男性比过去要做更多的家务,他们不是很喜欢这一点,当然他们的女性伴侣对这一变化感到欣喜(Amato et al.,2007)。归根结底,当伴侣双方同样重要时,亲密关系整体看来更为稳定和幸福
  12. 人们一般认为“权力导致腐败”,意思是当个体能够左右他人,使其按自己的想法行为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贪婪和自私。但是在相互依赖的亲密伴侣关系中,伴侣双方都期待对方能提供理想的结果,权力并不必然就具有侵蚀性、对人有害。相反,忠诚、幸福的爱人常常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使他们的伴侣获益,从而提升而非损害他们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权力也存在其阴暗的一面。有些人(大部分是男性)努力想成为他们亲密关系中的胜利者,他们往往是控制欲强、刚愎自用的人,其伴侣通常不幸福。权力对于他们很重要,如果他们不能通过更为合理的影响力来得偿所愿,他们就可能痛苦地但有时却很有效地利用暴力来施加控制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当我们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时,我们就在使用暴力

  1. 刻板印象提示我们,女性的亲密暴力要少于男性,但事实却是反方向的;女性对她们的伴侣实施身体暴力的可能性实际上要稍多于男性(Archer,2000)。这看起来像明确的结论(如果令人感到奇怪),但却引起了人际关系学家大量的争议和质疑(如Langhinrichsen-Rohling,2010)。举例来说,大多数伴侣暴力的研究并没有确定个体的行为在本质上属于冒犯性的还是防卫性的;如果某位男性发起了身体攻击,而其女性伴侣反击,则双方都可能在实施某些暴力,但暴力发生的情境不同(Allen et al.,2009)。
  2. 大体能控制自己冲动的人在受到挑衅时较少有暴力表现;在一项研究中,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自控能力低的少年对恋爱对象暴力行为是自控能力高的少年的7.5倍(Finkel et al.,2009)。[插图]此外,具有高超问题解决技能的伴侣(Hellmuth&McNulty,2008)和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满意的伴侣(Fournier et al.,2011)不太可能进行暴力侵犯,清醒的人也更容易安静下来;不要怀疑,饮酒会助长IPV(Graham et al.,2011)。我们还要注意亲密关系的承诺在SCV中的作用:对伴侣的承诺使得暴力更不可能发生(Slotter et al.,2011),所以配偶比同居的伴侣更少发生暴力(Brownridge,2010)。另外,这里提到的各种因素在婚姻和恋爱中似乎应该起着类似的作用(如Gover et al.,2008)。
  3. 密暴力偶尔是孤立的事件——但一旦发生,更多情况下会持续,至少会零星地再发。这就是更长期、甚至更危险的IPV——亲密恐吓尤其真实的一面. (严肃对待暴力事件,不要轻易保留希望)
  4. 总的来说,进行亲密恐吓的男性似乎赞成男性规则,凭此提升他对女性的权威,但许多男性对此却又感到能力不足;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符合这些规则的要求,甚至为此感到恐惧。为了支撑起他们男性的自我概念,他们可能试图控制别人,尤其是那些身体上比他们弱小的人”(Wood,2004,p.558)。这类男性是否实际上认识到他们在虐待别人,或者他们是否认为使用暴力是男性对待女性的惯常手段?
  5. 离开的决定很复杂。有些暴力伴侣也在部分时间里显得甜蜜而又可爱,间歇的暴力可能只是个体对亲密关系抱怨的偶尔宣泄而已(Marshall et al.,2000)。离开的代价看来也很高;个体在亲密关系的任何投入都将化为乌有,替代伴侣貌似也很黯淡(Rusbult&Martz,1995)。个体的经济状况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失业,则离开家庭的经济支出可能太过庞大而无法承担
  6. 我们仍需承认很不幸的事实,有些人不离开暴力伴侣是因为她们不想离开。忧虑被弃高的女性容易被占有欲和控制欲强的男性所吸引。男性的侵犯式的嫉妒和监视使焦虑的伴侣感到安心,他仍然关心自己。荒谬的是,这种依恋类型的女性在过去遭遇的心理虐待越多,就越偏爱施虐的男性(Zayas&Shoda,2007)。并且,这样的男性也反过来也偏爱焦虑的女性,可能是因为她们能容忍他们的虐待。于是,在亲密关系中男性控制并支配着恭顺的伴侣,这适合于某些特殊的伴侣,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却无法容忍。然而,如果这类关系中的女性开始珍重自己,她们也可能认识到伴侣对待她们残酷、不公的行为无法接受(Chang-Schneider&Swann,2006)。权力是得偿所愿的重要手段,但暴力不应该牵涉其中。

13 亲密关系解体与消亡

有时伴侣双方体验到的压力和紧张产生了不幸的后果。这或许是因为冲突持续的时间太长、太激烈。或许是因为伴侣关系的不平等,一方利用和剥削另一方。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激情消退,被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人所扰乱。或者只是因为感到厌倦而不再有两情相悦的感觉,因而爱情的“魔力”消失,伴侣们感到失望。

离婚率的变化

书籍主要讲的是美国的研究.

  1. 美国典型的婚姻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长久。只有约三分之二(64%)的已婚夫妻婚龄达到10年,婚龄达到25周年的还不到一半,所以美国婚姻的平均时长仅仅超过18年(Goodwin et al.,2010)。这一数字包括了所有的婚姻,如配偶一方死亡的婚姻,但婚姻在头20年结束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是离婚。许多人离婚时还不到30岁;男性(首次)离婚的年龄中位数是31.8岁,而女性为29.4岁(Cohn,2010)

离婚率增加的原因

  1. 可能性之一是与过去相比我们对婚姻持有不同、更高要求的期望。我们的曾祖辈一般认为,如果你想和爱侣一起生活,生养小孩,付得起日常账单,活得更好,你就必须结婚。然而,如今同居非常普遍,有着更多的单身父母,大多数女性进入职场。因此,婚姻不再像过去一样是实际生活的必需品了
  2. 配偶双方无疑也会受职场问题的影响,所以工作满意度的降低与婚姻不和的增加有关(Amato et al.,2007)。加入劳动力大军也使配偶有更多机会接触有兴趣的、合意的替代伴侣,当女性的职业环境有许多男性时,离婚也更多(McKinnish,2007)。
  3. 在全世界,当女性能在经济上独立于男性时,离婚率就更高(Barber,2003)。能自立的人在婚姻恶化时能更自由地选择离婚,美国女性的收入和她离婚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女性赚的金钱越多,在将来就越有可能离婚(Rogers,2004)。但不要认为没有钱,婚姻就会更稳定;贫穷甚至对婚姻质量有更坏的影响。一般而言,拮据的夫妻有经济压力,不如宽裕的夫妻对婚姻满意;
  4. 随意的同居看来会导致:(1)对婚姻制度的不尊重;(2)对婚姻结果的不利期望;(3)更强烈的离婚意愿(Rhoades et al.,2009b),所有这些都使人们更可能离婚。
  5. 大众的观点可能认为遭受家庭破裂的年轻人或许特别有决心去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但现实却是,离婚在一代代相传:经历父母离婚的儿童在他们长大后更可能离婚(Bartell,2006)。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举例来说,离异家庭的儿童对婚姻持有不太积极的看法,当他们开始恋爱时,对伴侣更缺乏信任;因此,与家庭完好的同龄人相比,他们不太确信婚姻的长久性
  6. 那么,为什么离婚率会上升?与我们祖辈的年代相比,可能的原因有:
    1. 我们渴望从婚姻中得到更多,对婚姻持有更高的期望标准;
    2. 上班的女性在经济上更为自由,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有吸引力的替代伴侣,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面临的冲突日益严峻;
    3. 兴起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流动性使我们与阻遏离婚的社区规范联系更少,也更少受到它的影响;
    4. 新制定的法律使得离婚更为大众接受,离婚的程序也更简单;
    5. 随意的同居削弱了婚姻的承诺;
    6. 离婚家庭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更可能离婚。

离婚的征兆

障碍模型

  1. 莱文杰认为,亲密关系提供的奖赏(比如令人愉快的相伴、性满足、安全感和社会地位)能提升吸引力,而亲密关系付出的代价(如惹人生气的矛盾与投入亲密关系的时间和精力)则会减弱吸引力。第二种影响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拥有的替代选择。最明显的就是可获得的其他伴侣,但任何能替代现有关系的事物,比如独处或事业上的成功,都可能吸引个体离开现有的伴侣关系。最后,在亲密关系的周围存在着许多障碍,使得个体很难逃脱亲密关系;包括维持婚姻的法律和社会压力、宗教和道德约束、打赢离婚案子和抚养两家子女的经济负担。
  2. 莱文杰模型的重大贡献在于强调了这一事实:本想分手的不幸伴侣却因为离开的代价太大而往往仍然在一起。他还雄辩地提出离婚的许多障碍都是心理上的而非物质上的;苦恼的夫妻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离婚,或许肯定还得维持婚姻,但他们还会因为离婚使他们(或者使其他人,尤其是子女)感到内疚和尴尬,所以可能仍旧在一起,即使他们有充分的经济资源离婚.

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1. 某些人步入婚姻时就带有持续的脆弱(enduring vulnerability),这种脆弱增加了离婚的风险。这类脆弱(易受伤害性)可能包括个体成长家庭里的不幸经历、受教育程度低、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拙劣的社交技能或者对婚姻起反作用的态度
  2. 几乎每一桩婚姻都必然会面临偶尔的压力事件,这需要伴侣彼此提供支持并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应激源(比如一段时期的失业或重病在身)只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婚姻上,但另一些应激源(比如怀孕、分娩和养育)则普遍存在。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打击结合起来也会出人意料地令人紧张(Randall&Bodenmann,2009)
  3. 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事件会使得压力更严重,如果应对不力引起婚姻质量的下降,伴侣的应对能力或许会进一步受损(Neff&Karney,2004)。最终,长年累月的不满就可能会引起婚姻不稳定和离婚。
  4. 成功地应对困难能提高我们适应新挑战的能力。但归根结底,我们婚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是谁(脆弱)、我们遭逢的环境(应激)和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适应)三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重要的因素还会彼此影响
  5. 该模型假设伴侣步入婚姻时就带着自身的脆弱,这些脆弱与他们遭遇的压力和应对技能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他们婚姻的幸福

亲密关系适应过程(PAIR)项目结果

  1. 对夫妻实际上是否会离婚最好的预测因素是幻灭模型。某些夫妻在婚姻的头一年,婚姻满意度的下降要比其他夫妻更急剧和显著,他们是最容易离婚的夫妻。这些夫妻并不像突现的危难模型所预期的那样必定变得暴躁或仇恨;相反,他们只是经历了彼此浪漫情感最强烈的变化。他们的爱意比其他夫妻的浪漫情感消退得更快
  2. 幻灭的突出特征是,那些注定要离婚的夫妻在婚姻刚开始时比大多数人更加充满深情。那些婚姻短暂的夫妻——在6年(或更短时间)里离婚的人——与婚姻成功的夫妻相比,在婚姻开始时通常具有较少的爱意和更多的矛盾情感。
  3. 就当前阶段的PAIR项目看来,有两个结论看来是正确的。首先,浪漫爱情变化的大小和速度能最好地预测夫妻是否会离婚,其次,夫妻们带入婚姻的问题决定了离婚的快慢。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如Arriaga,2001;Kurdek,2002),所以我们有把握断言夫妻体验到的满意水平和满意的时间变化是影响关系结果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注定要离婚的夫妻并不总是变得暴躁和仇恨,但他们通常的确会失去他们曾经体验到的快乐(Gottman&Levenson,2000)。

婚姻早期岁月(EYM)项目结果

  1. 夫妻们确立亲密关系的社会背景对他们的婚姻结果有重大的影响。不管伴侣们是多么尊重和珍视婚姻,贫穷可能把任何夫妻都置于离婚的风险之中(Bryant et al.,2010)。

婚姻问题的个体知觉

  1. 当问及离婚者离异的原因时,提及次数最多的原因全都涉及婚姻关系的某些特征,如表13.1所示。女性比男性更多抱怨不贞、物质滥用[插图]或者虐待行为,而男性比女性则更可能抱怨沟通不良或者宣称他们根本不知道哪里出错了。平均而言,前妻的怨言要多于前夫,但男女两性的解释都极少认可他们亲密关系发生的文化或个人背景可能带来的影响。

分手

  1.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人们不会轻率地结束他们曾经承诺的亲密关系。比如,大多数离婚都有长期不满导致的诸多积怨,但伴侣也有彼此喜欢对方的地方;所以通常会发生矛盾的情感。

  2. 虽然大多数人在离婚之前,都会有很漫长的痛苦和烦恼阶段,但人们只有到了最后,认为没有伴侣他们会过得更好时才会提起离婚

  3.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间接的策略,企图不说出分手就结束关系

    64位男大学生和93位女大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阐述他们结束婚前爱情关系的原因(Baxter,1986)。所有的案例中,受访者都是先提出分手的人,他们的叙述很有趣(我们在专栏13.4会进一步考察“叙述”这个词),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们据以判断亲密关系的内隐标准。至少10%的文章都提及八个方面,它们看起来是亲密关系的一些特殊规定,所以称之为关系准则:它们描述了伴侣对我们及亲密关系所期望的标准,如果我们老是触犯这些准则,伴侣就会离我们而去。下面就是按提及频次依序列出的关系准则:

    ●自主:允许你的伴侣在亲密关系之外结交朋友和保持兴趣;不要有太强的占有欲。(占有欲提及的次数占37%。)

    ●相似:你和伴侣应该有着类似的态度、价值观和兴趣;差别不要太大。(30%的次数被提及。)

    ●支持:提升伴侣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不要粗心大意或不够体贴。(27%)

    ●开放:真诚而又真实地进行自我表露;不要一言不发。(22%)

    ●忠贞:对你的伴侣保持忠诚和贞节;不要出轨。(17%)

    ●共处:拥有很多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夜不归宿或者跑出市区。(16%)

    ●公平:公正公平;不要利用和剥削你的伴侣。(12%)

    ●魔力:保持浪漫;拒绝平庸。(10%)

  4. 人们想结束亲密关系时会采取各种行动,直接和间接、指向他人和指向自己策略的差别也仅仅是巴克斯特观察到的两种区别(Baxter,1984)。其他区别包括:

    1. 个体的不满逐渐或突然发作。只有约四分之一的时候某些关键事件突然改变了个体对自己关系的感受;而人们对亲密关系的不满更多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2. 结束亲密关系的个人或共同愿望。三分之二的时候只有伴侣一方想要结束关系。
    3. 个体退出亲密关系时的迅速或拖延特征。多数情况下,人们在成功退出关系前都要伪装好几次。
    4. 是否有修复关系的企图。大多数时间,不会有正式的努力来修复关系。
  5. 当伴侣一方对亲密关系感到厌倦并开始注意其他人时,结束关系的过程通常就已经开始了。该伴侣变得冷漠,感情投入更少,这往往在最初会引起修复关系并恢复关系原貌的努力。然而,当伴侣双方共处的时间更少,并且缺乏兴趣时,分手的念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接着又继续讨论关系,双方同意再次努力解决问题,但他们又注意到其他替代选择,伴侣变得更加退避。他们开始注意其他人,但是接着产生了重归旧好的短暂愿望,随后被内心呼唤放弃的深思熟虑所取代。他们在心理上已做好准备,然后分手。 image-20240227182254142

  6. 史蒂夫·达克(Steve Duck)认为在大部分的关系解体期间会出现五个基本阶段(Rollie&Duck,2006)。在最初的个人阶段里,伴侣一方变得不满意,经常感到沮丧和不悦。然后,接着是双人阶段,不幸福的伴侣表露出他/她的不满。接着或许会出现旷日弥久的协商、对峙或者尝试适应,这阶段常见的情感包括震惊、愤怒、伤害,有时还会出现解脱感。但是在亲密关系接近结束之际,社交阶段开始了。伴侣们公开宣扬他们的苦恼,向家人和朋友解释他们自己的遭遇,并寻求支持和理解。随着关系结束,善后阶段开始。哀痛减少,伴侣开始通过认知加工克服他们的失败,并丢弃过去的伴侣关系。重新修正、整理记忆,创造出可接受的关系历程故事(即“叙述”)。此阶段有可能发生合理化和对关系的重新评价。最后,在复兴阶段里,已离婚的“伴侣”作为单身重新进入社交生活,常常告诉别人他们的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现在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

  7. 一般而言,伴侣如果没有机会识别和讨论不满的原因,则会对彼此持有不太积极的情感,在分手后也不太可能保持联系,而讨论了这些困难的伴侣则要好得多。此外,对于某些伴侣分手只是持续关系的另一种过渡(Dailey et al.,2009)

分手的后果

  1. 大多数情况下,未婚的伴侣在决定分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联系会越来越少。尽管他们坚信彼此曾经拥有的感情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殆尽,认为他们将继续成为朋友,但他们彼此的忠诚最终会逐渐全部消退。爱情关系结束之后这种情形出现的几率是60%(Kellas et al.,2008)。然而,约有五分之一的伴侣(21%)在分手后的数月发现他们彼此变得更加忠诚了(与他们决定放弃爱情时相比)。只有极少数的伴侣在放弃亲密关系之后,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爱情,但有些伴侣的确调和了他们的某些差异,重新获得了信任,最终变成朋友(Dailey et al.,2009)。
  2. 另外,曾经的恋人在分手数月后,要么体验不到彼此关系的变化(通常是因为他们分得很彻底并且不再联系),要么他们会经历激烈的起伏变化,因为他们要努力弄明白伴侣在哪些方面适合自己的生活。后面这种混乱的模式发生的几率为12%(Kellas et al.,2008)。
  3. 当我们失去了有奖赏价值、居于自我定义(self-definition)核心部分的亲密关系时,我们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也就不得不发生改变(Slotter et al.,2010),这是一种痛苦煎熬的过程。常常会发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但通常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般强烈,也不会永远持续。人们能痊愈。
  4. 分手是痛苦的。与另一组恋爱关系持续的学生相比,这些曾经的情人显得愤怒、痛苦,他们的勇气和力量(也就是“解脱”)正在削弱。两周后,随着他们对以前伴侣的浪漫爱情继续逐渐减弱,他们的愤怒减少、痛苦衰退,但他们的宽慰还较低。然而他们的适应在继续,再过两周之后,他们就并不比身边的同学更痛苦,他们的宽慰也在上升。这个过程持续一个月之后,他们显著地表现出更少的爱意,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正在恢复。
  5. 虽然分手常常看来很可怕,但分手对我们的伤害通常没有我们想象得那般严重。
  6. 被人拒绝一般比拒绝别人更难忍受(Perilloux&Buss,2008),在当事人具有低自尊时尤其如此(Waller&MacDonald,2010)
  7. 沉溺只会延续苦恼,而反省(找寻经历中的意义并得到学习)是与正面适应和恢复联系在一起的(Saffrey&Ehrenberg,2007)
  8. (要忘掉前伴侣,他们应该开始浏览各种婚恋网站,看看那里都有什么人;如果焦虑的人着眼于新的婚恋对象,就能更容易地摆脱失败的亲密关系[Spielmann et al.,2009]。)
  9. 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则能更好地应对分手。他们更少忧虑,所以不太可能保持愤怒的心境。他们也更可能接受关系结束的定局,所以他们的感情创伤开始愈合,能更快地从悲痛中恢复过来(Sbarra,2006)

离婚

  1. 婚姻的结束一般更为复杂。要分割财产、抚养小孩、遵从法律程序,离婚会改变人的生活,有时变好但更多的情况是变差
  2. 注定要离婚的人在离婚数年前就已经不太快乐;甚至迈入婚姻时就不太满足(Lucas,2005)。其次,离婚通常打断了婚姻满意度日益下降的模式,一旦他们离开苦恼的婚姻,生活开始变得更好。第三,数年之后,他们仍然不如他们当初恩爱时那般幸福,即在他们的婚姻开始走向衰退和崩溃之前的阶段。离婚通常是人们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虽然时间能疗伤,但并不能彻底治愈你的伤口。
  3. 离婚的结果会发生变化。人们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来适应婚姻的结束,但大多数人都能逐渐重新振作。然而,有些人因离婚而深受打击,此后的岁月很容易感到人们充满苦恼和困难,以及他们关系阴影的折磨(Hetherington,2003)。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现离婚结束时压力却未了结;离婚改变了个体的社交圈子、经济状况以及个体的亲密生活。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前文所有章节的小总结

  1. 通常期望男性具有的行为风格——鼓励他们果断自信、自强自立而非温情脉脉、亲切体贴——并不能把他们训练成长期亲密关系中最理想的伴侣。
  2. 低自尊的人常常会小题大做或者知觉到根本不存在的排斥,从而破坏他们自己的亲密关系。
  3. 临近、熟识和方便能决定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到底能否开始。我们与许多人都可以建立美满的亲密关系,只不过我们遇不见他们而已。
  4. 长相很重要,如果你的外貌没有吸引力,很多人会忽视你,不想与你结识。
  5. 我们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般了解或理解自己的浪漫伴侣;甚至在成功的亲密关系之中也会持续存在很多错误认知。
  6. 当我们开始结识别人时,他们会努力给我们留下好印象,但一旦我们喜欢或爱上他们,他们就很少努力保持礼貌、端庄和愉悦。
  7. 在非言语沟通方面男性一般不如女性做得好,非言语沟通的缺陷与亲密关系的不满存在相关。
  8. 我们常常认识不到:当我们与伴侣谈话时,伴侣并没有接受到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9. 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我们与伴侣偶尔刻薄或挑剔的交往比我们为他们做的千桩好事更有影响力。
  10. 长期来看,亲密关系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比我们预计得要大得多。
  11. 浪漫、激情之爱是我们选择结婚的主要的理由之一,但久而久之它一般会减少。
  12. 约有三分之一人的不能轻松舒适地对待相互依赖的亲密感;他们要么担心伴侣不够爱自己,要么在走得太亲近时感觉不自在。
  13. 男性一般比女性期望更多的性行为,挫折感常常由此而起。
  14. 或迟或早,我们的伴侣都可能以某种方式背叛我们,给我们造成伤害和痛苦。
  15.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6. 平均来看,婚姻并不如过去那样幸福,离婚现在更为普遍.
  17. 许多男性(约三分之一)也像女性惯常的那样温情脉脉、亲切体贴和敏感细腻。而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男性也可能通过学习,变得比现在更加热情、更加具有表达性。
  18. 幸福的爱人会宽容地理解伴侣并解释他们的行为,假定伴侣无辜,甚至把伴侣偶尔的不端行为视为善意和关爱。
  19. 大多数人会寻求与浪漫伴侣的相互依赖和亲密关系,并对此感到安心。
  20. 在幸福的亲密关系之中,如果激情减少,就会出现深厚、关爱的友谊,此类友谊丰富而热情,足以满足双方。
  21. 真正的宽恕对接受方和给予方都有益,在那些亲密、满意、最值得挽救的亲密关系中最容易得到。
  22. 或许最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尽力去做,几乎所有人都能成为更体贴、更有魅力、更有奖赏价值的伴侣。在非言语沟通方面,如果给予男女两性同样的激励,男性就可以做得和女性一样好。如果我们花时间来检查我们的言语信息,就能减少或消除言语误解。只要我们处处留意就比麻痹大意能更加礼貌、较少自私、更加体贴、较少挑剔地对待我们的伴侣。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提升

保持忠诚

忠诚于伴侣关系的人与不太忠诚的伴侣相比,更加盼望亲密关系能持续,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也不同。他们认识自己、伴侣以及亲密关系的方式都有助于维系伴侣关系,其行为方式能避免或消除冲突,充实亲密关系。

  1. 当人们忠诚于他们的亲密关系时,他们的看法在几个重要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他们不再把自己视为单独的个体,而是视为包括自己及伴侣在内的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他们认识到伴侣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大的重叠,他们更多使用复数称谓的代词,用我们、我们的取代我、我的(Agnew et al.,1998)。这一自我定义的变化称为认知上的相互依赖(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它可能使得下述维持机制更可能发生(Fitzsimons&Kay,2004)

  2. 忠诚的伴侣会以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来看待彼此,彼此理想化并尽可能以最好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亲密关系(Conley et al.,2009;Luo et al.,2010)。认为伴侣的过失相对地无关紧要,关系的缺陷相对地无足轻重,伴侣的不端行为也视为无心之失或一时冲动而不放在心上(Neff&Karney,2003)。这些积极错觉有一特点很有趣,人们通常很清楚伴侣偶尔的讨厌或鲁莽之举,但会记错和为之辩解,从而能维持对伴侣积极的总体评价(Karney et al.,2001)。只要积极错觉不太离谱,这些玫瑰色的知觉就能让伴侣们偶尔的过失容易让人接受,从而有助于保护他们的幸福。

  3. 对当前伴侣关系不特别忠诚的人,与那些对自己所得更为满足的人相比,会带着更多的好奇和热心密切注视他们可能的其他选择;比如在实验室程序下给他们机会,他们徘徊得时间更长,更仔细地查阅有吸引力的异性对象的照片(Miller,1997a)。未承诺的恋人会仔细寻找更好的伴侣,这就给他们当前的亲密关系带来危险

  4. 幸福的情侣为保护他们的亲密关系,倾向于低估其他潜在对象的有利条件

  5. 承诺的人常常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各种个人牺牲,比如为了促进伴侣或亲密关系的幸福,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克制自己的欲望(Impett&Gordon,2008)。这种牺牲的意愿(willingness to sacrifice)通常包括轻微的付出,比如看一场你不感兴趣的电影,因为伴侣想看。但它也涉及巨大的代价,即人们为了保持或改善他们的伴侣关系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如果你已经结婚,配偶为帮助你求学而不得不面对许多困难;但如果他/她忠诚于你们共同的未来,你的配偶是愿意付出这一代价的。

  6. 当伴侣的行为表明他们鼓励我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时,亲密关系也可能变得更加亲密。当伴侣鼓励我们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时——支持我们去学习技能,赞同我们接纳有前途的新角色和责任,提升我们的自我成长——我们的亲密关系和个人幸福都会得到提升(Overall et al.,2010a)

  7. 忠诚的爱人还倾向于忍受伴侣的一些不严重的苛刻对待而不还击。这就是顺应(accommodation)现象,顺应指的是伴侣一方控制冲动,避免以类似方式对另一方的挑衅反应,相反,做出一种建设性的反应(Rusbult et al.,1998).当伴侣双方都倾向“保持冷静”而非“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时,他们一般会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Rusbult et al.,2001)。

  8. 做到顺应需要努力。顺应要求我们忍住不说和控制脾气,因而涉及主动的自我控制——实际上,自我控制(self-control,即个体处理自己的冲动、控制自己的思绪、执着地追求既定目标并抑制不当行为的能力)一般有益于亲密关系。自我控制能让我们应对挑衅时避免大发脾气,所以高自控的人(如果有也)很少发生亲密伴侣暴力(Finkel et al.,2009)。宽恕要求我们不要心怀怨恨,故而自控也让人更可能宽恕(Jenkins et al.,2011)。自控也有助于我们抵制诱惑,故而能帮助我们抵抗有吸引力的替代伴侣的诱惑;如果人们已置身于亲密关系之中,他们认为自控力越强就越容易保持忠贞,实际上他们在新相识面前的确更少显得轻浮(Pronk et al.,2011)。

  9. 伴侣双方越能自控(也就是说,他们一起明智决策和正确行事的能力越大),其亲密关系通常更顺利、更满意(Vohs et al.,2011). 然而任何人在紧张、分心或疲劳时自控力都会减弱(Buck&Neff,2011),故而人们暂时筋疲力尽时,更少顺应,更少宽恕,更多受到替代伴侣的诱惑(Luchies et al.,2011a)

  10. 伴侣能一起参与新异的、具有挑战性的、令人兴奋和快乐的活动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满足(Strong&Aron,2006)。简而言之,伴侣能一起玩乐就能更长久地在一起。

  11. 的确,在现实的世界里,那些热衷于徒步旅行、骑车、跳舞或者参加音乐会、演讲和演出的人,比那些只是待在家里看电视的人,认为他们的婚姻质量更高(Strong&Aron,2006)。抽出时间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玩乐有益于亲密关系。

  12. 贞是婚姻终结最主要的原因(Amato&Previti,2003)。对于大多数人,不贞都是可恶的背叛行为,比其他问题更会摧毁信任,损害亲密关系;

    image-20240228143033966

亲密关系的秘诀

  1. 1.欣赏你的伴侣,2.表达你的感激,3.重复上述两步。
  2. 要有义务地去注意伴侣为你付出的关爱、仁慈和慷慨。然后,每一周都要和你的伴侣分享你最欣赏的三个友善之举,无论巨细。幸福的人生来就善于注意到他们自己的福分(Wood et al.,2010),但任何人都能学会更好地注意它们,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的心情和主观幸福感都会得到改善。的确,翻开“感恩杂志”的人会真正地变得更幸福,在杂志里他们记录了自己的喜悦和好运(Lyubomirsky,2007)。
  3. 最好地预测幸福婚姻的是积极性、保证和分担任务(Canary et al.,2002)。伴侣如果能做自己公平分担的家务,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定期向伴侣表达爱意和尊重,就非常有可能保持幸福的婚姻。
  4. 要维持幸福的亲密关系,我们不得不坚持到底。这里自我控制再次显得重要(Kammrath&Peetz,2011);长期来看,我们要持续保持快乐、爱恋和公平。而那些不时对伴侣小气、苛刻和漠视的人请自负后果

修复关系

  1. 能改变伴侣观点和行为的承诺所具有的力量。鼓励伴侣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一起努力创造的未来。
  2. 一起快乐生活的重要性。说服伴侣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一起重视玩乐。
  3. 关于性的坦诚沟通所带来的价值。建议伴侣清楚而坦诚地表达他们的性欲望,并不时地尝试新事物
  4. 不恰当期望的后果。鼓励伴侣认识他们的期望,对自己的期望保持理性,并清楚地沟通他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