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Posted by Keal on June 30, 2023

所有文字都是阅读自私人博客: https://www.xiaokangstudynotes.com/

禅与亲密关系修理艺术

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事物,似乎都难逃被时间磨损的命运。汽车零部件故障,房屋年久失修,久不联系的朋友渐渐疏远。即使是最亲密的两性关系,缺少维护也会出现破损。我们似乎很少能从亲密关系的失败中不带遗憾和伤痛地走出来。回顾过往,我们有时会陷入这样的想法:如果做出了某些改变故事的结局也许会不一样。这样令人遗憾的发现有时来自心态的成熟、处境的改变,有时只是我们被灵感击中,对曾经的执著恍然大悟。

亲密关系的崩坏是慢慢发生的,想起挽回时却往往已经没了回旋的余地。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没能更好的时机解决问题?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变质有许多感性的解释,比如将其归结于爱的丧失。那句经典的劝解是怎么说的?“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够爱”。这个解释倾向于将亲密关系看做一成不变,仿佛用爱就可以发电。可实际上,亲密关系从来都没有停止变化,仅靠爱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亲密关系的崩坏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拒绝修复往往来自一种心理:将亲密关系的建立当做目标。建立关系的那一刻成了幸福感的最高点,后面的故事就变成了琐碎的日常。这样的想法在男性里尤其常见。有许多男性将亲密关系视作众多人生目标中的一个,甚至结婚生子只是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完整。当目的达成以后,继续付出就失去了动力,他们也于是转向下一个人生目标。与此不同,女性似乎更愿意享受亲密关系的过程,她们期待不断感受到亲密关系中的幸福感。亲密关系的失调往往来源于这样观念上的差异。

如何维护亲密关系呢?首先是保持对关系的承诺,包括投入、专注和忠诚。对关系保持承诺的伴侣,将双方视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如做决定的时候会考虑对双方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这样的伴侣发生问题时,会向积极的方向思考,比如认为问题只是暂时的,和环境有关,而不会将其归因于对方的性格等难以改变的方面。保持承诺的伴侣同时还更倾向于忽略潜在的机会。即使是很有吸引力的潜在伴侣,他们也会认为比不上自己目前的伴侣。

除了观念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关系。首先是牺牲的意愿。有时候这些牺牲只是一些非常细枝末节的事情,比如陪伴侣看一部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电影。这样的牺牲会增加双方的感激之心。良好的关系帮助我们变成所期待的人。但我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对方的愿望,更不用说关注自己能够为对方提供什么。相互达成尽管很难,但在任何关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不能使双方都从中获益的关系很难持久。

包容和自控也是维系关系的重要方面。包容意味着忍耐关系中的小摩擦和不快而不是睚眦必报。自控在双方的冲突逐渐升温的时候尤其重要。在双方都不理智的时候,需要我们能够咬紧牙关保持理智而不是针锋相对使争执升级。创造新鲜和激情是维护关系中重要的一环。琐碎和无聊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将两人的激情消磨殆尽,使我们陷入乏味。对抗庸常的办法是努力创造新鲜而富有激情的活动,使双方不断从中获得快乐。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行动可以增进伴侣对关系的满意程度。比如保持积极:在互动的时候努力使沟通变得更令人愉悦。保持开放:鼓励对方分享她的感觉和想法,积极谈论双方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要感激你的伴侣,同时持续的表达的感激之情。

关于关系的修复,有很多人选择求助于自助类的书籍。但这类书籍的作者往往缺乏相关的研究素养,引用的结论也多是主观意愿,缺少科学基础。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读者,提供看似有用的见解或指导。比如认为女性要故意保持距离以增加男性追求的难度。我们在选择自助书籍的时候要注意仔细甄别。

在关系出现问题之前做一些预防性的维护很有必要。比如参加一些提升沟通的课程,学习如何提升关系的质量,努力创造有价值有乐趣的事情和回忆。就像是新晋爸妈学习如何抚养小孩一样,伴侣之间持续学习如何提升两性相处的质量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关系出现问题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目前婚姻治疗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方法和理论。这些治疗的方式尽管大不相同,但他们都为伴侣间的矛盾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帮助伴侣从恶性循环当中走出来。但最重要的,寻求婚姻咨询服务本身即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双方都认为关系是可修复的并且进行努力,而不是拒绝做出改变,进入死胡同。

但大部分最终走向破裂的婚姻都没有寻求过婚姻咨询的帮助。少数寻求帮助的人也只是在问题变得严重的时候才想到这些服务,我们对亲密关系有许多错误的想法,认为好的亲密关系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付出过多努力,更不需要外界的帮助。这种想法阻碍了很多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积极应对。而越早重视和修复,这些问题也就越容易解决。

拒绝,冷落,嫉妒,和背叛:亲密关系中的紧张与压力

与被初次见面的人拒绝相比,被我们所了解和所爱的人拒绝是一件远为让人难受的事情,因为这关乎到自尊。我们已向对方敞开心扉,请他们了解我们内在的品质,对他们抱有深深的期待。我们希望他们看到我们的价值,重视我们,像我们一样重视这段关系。但当我们没有获得期待的回应,比如被拒绝的时候,我们的自尊会受到打击,自我价值也会产生动摇:我们发现伴侣对这段关系的珍视程度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往往来自于此。

如果将接纳和拒绝看作关系的两极,我们会发现被拒绝所遭受到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被接纳所带来的幸福。我们似乎对拒绝的痛苦的耐受能力更低,即使是很小程度的拒绝,也足以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巨大波动和痛苦。

我们有时候使用冷漠的方式来拒绝对方,故意忽略对方的感受或者存在,比如对对方发出的消息不作回应。我们想要以此惩罚对方,避免冲突,或者作为退出关系的步骤。这是拒绝最直接的形式:我们从对方的身上感受不到他们对于这段关系的重视。

嫉妒是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紧张感来源。嫉妒是伴侣中的一方对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可能威胁亲密关系的竞争对手所产生的愤怒和伤心的感情。嫉妒有其进化心理学的原理。对男性来说,亲子不确定性是对其繁衍成功最大的焦虑,因此一旦出现可能危机自己亲自确定性的的竞争对手必引起男性的警惕。没有唤起这种警惕的男性,也许因为无法繁衍后代已经在进化中被淘汰了。

女性唤起忌妒的角度则有所不同。对女性来说亲子不确定性并不是问题,她们更担心的是由于男性从亲密关系中撤出使自己失去抚养后代的资源。这样的差别造成了男性女性不同的嫉妒倾向。男性更在意性行为上的不忠,而女性则更在意感情上的不忠,因为前者威胁到亲子不确定性,后者威胁道自己的后代的抚养能力。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呢?对关系的依赖更强的一方容易产生嫉妒。因为他们对关系带来的价值相对较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见到最终走到一起人在各方面相互匹配或者互补。因为亲密关系中价值贡献的差异会导致心态上的失衡,嫉妒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容易产生。

嫉妒的感觉容易让我们产生匮乏感。我们有时候认为自己对关系的贡献没有能够达到对方的期望,所以对方才选择转向他人。这也容易使我们怀疑对自身价值的判断。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嫉妒时的反应也较为不同。女性更倾向于用提升吸引力的方法来重新挽回伴侣的注意,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使用报复的方法来惩罚女性。这种偏向的差异有时候导致一种奇怪的局面:女性故意引起嫉妒企图挽回男性注意,结果反而使男性过度反应寻求报复最终导致关系更加恶化。

面对诸如忌妒所引起的对自我价值感的怀疑,我们需要做的事是提升自我的价值感,多想一想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对自己更宽容一些。

欺骗和谎言也是关系中紧张的来源。有许多的研究发现在任何关系中谎言都是一件极为常见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每天撒谎,不过也很少有人长期不撒谎。另外,也不是经常撒谎的人就最擅长于撒谎,甚至有时候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的谎言,可能因为撒谎者的动机过于强烈而更容易露出破绽。

我们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谎言一定伴随着某种生理特征,比如避免目光接触,皮肤发红,声音紧张等等。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研究现实谎言与固定的生理上的症状存在相关性。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熟悉程度增加使我们容易辨别谎言,但但对待我们的伴侣通常怀有过分的信任,因此更不容易察觉谎言这两种的效果,经常相互抵消。辨别谎言,唯一的办法也许只能依靠认真的观察和仔细的聆听。

背叛是今天要讨论的最后一个紧张感的来源。男性和女性的背叛各有不同,男性更容易背叛亲密关系和合作伙伴,女性则更容易背叛家人和朋友。因为自我服务效应的存在,双方对于背叛的感受和认知大不相同。背叛的一方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无害的不足为虑的。但被背叛的一方通常并不是这样认为,绝大多数时候这都会影响他们对关系的感受,损害他们的感情和信任。

正因为这样认知差异的存在,向背叛者复仇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只有当对方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对方造成伤害的时候,复仇才会有效。而你很少听到有人愿意主动悔过。另一个原因是,沉溺于复仇的情绪当中,使我们更难从负面的情绪里里走出来,伤口会持续更久。

原谅是处理背叛或者欺骗的一种方式。被背叛和被欺骗的一方选择放弃惩罚对方的权利。原谅存在前提。首先是背叛的一方必须为积极修复关系作出贡献,为自己的行为真诚的道歉和悔过,同时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于伴侣所造成的伤害,而被背叛的一方则必须放下由背叛所造成的感情上的痛苦。

有许多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背叛都会导致关系的决裂,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以一方的原谅告终。而原谅经常带来更好的亲密关系。但我们也必须知道,原谅的处理只有对真诚悔过的人才有用,对于自私的想利用对方的人来说只会适得其反。

最后回到依恋类型来谈谈焦虑类型的对人们应对这些紧张问题的影响。一般来说更加安全的类型更少表现出嫉妒,也更少使用敌意和报复的方法来。而焦虑型和回避型则更容易被激怒,更容易惩罚和报复背叛的一方。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

权力就是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能力。如同所有关系一样,亲密关系中也包含着权力。我们希望两个人走在一起是出于完全平等的意愿,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但现实生活中,双方权力不对等的情况才是常态。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的拔河体现在许多方面。我们在许多事情上需要达成共识,谁在最终决策的过程里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谁即拥有较大的权力。为什么两个人在关系中的影响力会大为不同?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个是相互依赖的角度。谁对关系依赖较多,谁的权力就较小。但不要误会,我们的关系的依赖并不是一维的,实际上我们对关系的许多方面都有依赖。有的是经济能力,有的是爱和被爱的感觉,有的是心理上的归属感,有的是性,还有的是日常生活里的照料支持。

从相互依赖的角度,权力分配就变成了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比如对经济资源的控制。经济能力较强的一方在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较大。而男性一般比女性更加渴望性行为,控制着性资源的女性在性相关的决定上话语权更大。实际上男性更倾向于通过控制关键资源的方式获得权力。

你也很容易看出来,我们在关系中不同方面上的权力并不相同,很少有一方在所有方面都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即使在关系中也发生着资源的交换。这虽然听起来有些冷血甚至肮脏,但真实就是如此。比如通过经济资源交换性资源,只是这样的交换往往也可以浪漫的方式进行。

第二个角度是看双方将关系进行下去的意愿孰强孰弱。将关系进行下去意愿较弱的一方权力较大。如果一方有很多其他选择,那么他们往往具有更大的权力,因为离开这段关系他们并没有什么损失。

最近几年的女权运动主要将焦点关注在职场里,其实在婚姻中双方权力的不平衡是社会上权力男女权利不平衡的一个缩影。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男性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女性,这意味着他们在关系中往往可以占据经济的主动。社会地位上同样如此,男性更多把持更高的职位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传统婚姻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与男性在社会上的主导是一脉相承的。传统社会文化也为这种权力结构服务,比如限制女性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降低女性对于自我成就的期待,污名化离婚的女性,使他们对于关系的依赖进一步增加。这种文化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常态,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于关系中权力分配的认知。

对于权力分配的考量也会影响我们选择伴侣的过程。有许多人选择伴侣的时候,希望找到对自己更加顺从的人,希望对方为家庭付出更多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我们当然不应该忽略个人性格的因素,但很显然有许多人将将男性占主导的婚姻模式视作理所当然。

这似乎只是求仁得仁而已。但我也常常在想,了解亲密关系中诸多心理文化上的细微之处对于把握亲密关系究竟有何益处?我想最大的益处便是不断使我思考我所想要的亲密关系究竟如何,究竟我希望未来的亲密关系以何种方式进行下去。

爱情、婚姻和幸福感

爱情是选择婚姻伴侣的必备条件吗?对大部分人来说,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而且这里的爱情必须是浪漫和激情之爱,而不是深沉而隽永的伴侣之爱。我们在所有的文艺作品中赞美爱情:小说,电影都在不停向我们讲述或美妙动人或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我们认为爱情是至高无上比婚姻更加神圣的事情:为了爱情的唤起或者消退我们可以结束婚姻。这在美国人的婚姻现状中尤为常见:我们不再爱对方了是一个完全成立并且被自然接纳的结束婚姻的理由。

爱情是婚姻的必备前提这一观念似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可是这个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个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观念出现的时间相当晚近,而且这一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被认可的程度也完全不同。在传统的亚洲文化当中,婚姻更多的还是跟家庭联系在一起,我们更多考虑从未来家庭的角度考虑婚姻,爱情的比重不如其在西方文化中重大。

这个观念在近代的出现并非巧合。很大程度上伴随着近代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越来越多人可以依靠自己过上独立的经济生活,同时,原本属于家庭的责任,比如生产、育儿等越来越多被社会承担,婚姻本身的功能性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迁移,人们得以离开原有的家庭出生地,家庭背景等因素在婚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人们也得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婚姻的情感功能。

但是爱情是决定婚姻长久幸福的必备条件吗?我的很多印度同事仍然选择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结婚对象。包办婚姻当然限制了人们自由选择配偶的自由,在文艺作品当中,包办婚姻的家长往往是爱情的阻碍,是恋人克服困难在一起的对手。但是跟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相比,包办的婚姻会更不幸福吗?其实很多研究现实,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证明,以激情和浪漫为基础的婚姻会更加幸福。这主要是因为激情和浪漫都会随着时间迅速消退。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爱情的三种要素:激情,亲密感和承诺。也讨论过这三种要素的组合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爱。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进入婚姻之后,原来的浪漫和激情会逐渐消退,亲密感会增加,浪漫的爱情会慢慢变成亲情。那么问题是,如果激情注定要消散,那么当我们考虑人生伴侣的时候,是不是不需要过分考虑关注激情和浪漫?

激情和浪漫会自然的唤起我们,可是他们也会迅速消退:伴侣的性吸引会随时间下降,我们的感受到的爱的强度也会下降。这难免让人沮丧:我们所歌颂和追求的矢志不渝的爱情真的存在吗?持续一生的爱情当然是存在的,但那多数是因为伴侣们在激情消退之后成功的增加了另外的两个要素:亲密感和承诺。

当然,面对婚姻过于理性的另一个陷阱是:企图找到整个人生的最优解的想法会阻止我们作出选择。我们期待一个既可以唤起我们的激情和浪漫,又可以跟我们共度一生、进入幸福婚姻的伴侣。但是这样的最优解也会阻止我们迈出步伐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足以承担整个人生的重量。

罗曼蒂克消亡史

这篇文章是基于《亲密关系》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消解和失败的阅读。亲密关系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旨在探讨亲密关系当中的心理学现象。

这一章有很多启发性的观点,如果选出其中最重要的,我想是下面这些:

  • 相当大一部分的亲密关系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不论人们开始这段关系的时候是怀着怎样良好的愿望。
  • 我们大部分人没有预见到这种失败的可能性之高,其实正说明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了解有多么缺乏,对于进入亲密关系的准备有多么不足。
  • 不幸福的亲密关系并不一定会破裂,因为结束一段关系是有很多成本的。
  • 能否很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对于婚姻的长期稳定非常重要。
  • 亲密关系的失败有很多客观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在亲密关系之处对双方存在很多错觉,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对双方回归正确的认识。
  • 亲密关系解体的过程比我们预想的要有规律可循的多,它在不同的阶段会释放不同的信号。如果想要维护好一段关系,敏锐的捕捉到这些信号并且及时修正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 亲密关系破裂所带来的痛苦很强烈,但它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持久。我们会努力创造叙事,这种叙事有时带有正当化的倾向。也会通过反思努力赋予失败关系以意义,这是自我疗愈的一部分,但是越是深刻的反思越有可能带来更深的成长。

以失败告终

不论我们带着多么良好的愿望开始一段关系,恋情或者婚姻,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关系是以失败告终的,在恋爱里是分手,在婚姻里是离婚。要说明这个观点的数据很简单:在美国,有大约50%的婚姻绥中是以离婚而告终的。如果把时间线放大到40年,大约有67%的首次婚姻是以结束告终的(含一方离世)。

这样的数据大概可以给我们这样的现实性的启示:大部分的亲密关系并没有完全作好成功的准备。当我们开展新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常常不会意识到结婚并且从此一起生活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承诺。

不幸福的婚姻并不一定会破裂

城市化正在进程中的国家离婚率一般会升高。比如中国,结婚率在2013年到达顶峰之后开始下降,而离婚率则从未停止爬升过。这样的数据背后固然有着社会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不断升高,对于婚姻的经济依赖显著降低;同时社会对于离婚的宽容度也在不断升高,离婚所需要克服的真爱更少了。另一方面,攀升的离婚率并不是因为婚姻的质量越来越差,也许婚姻中不幸福的比例从来都很大,只是因为离婚的成本越来越低了而已。

当我们看到亲密关系破裂的时候,比如离婚或者分手,我们知道,不论原因是什么,他们选择分手是因为他们并不幸福。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事情的而另一面,即在没有分手的恋情当中,不幸福也是存在的。这是levinger的阻碍模型(Levinger’s Barrier Model)给我们的启发。

这个模型认为,婚姻最终是否解体有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婚姻本身的吸引力,比如双方享受相互陪伴的关系的程度,性行为上的满足程度以及婚姻带来的社会地位等等。我们所说的是否从婚姻中感到幸福可以归于这一个类别。第二个因素是其他选择。这里的选择并不单指与其他人继续组成亲密关系,有时候只是回到单身的状态。第三个因素是离婚本身的阻碍,比如法律上的阻碍,经济上的考虑,社会压力等等。Levinger的模型告诉我们,如果婚姻的吸引力和离婚的阻碍较低,而其他选择较高的时候,离婚更容易发生一些。

这个模型并不试图去解释婚姻失败的原因,它更多的从结果分析婚姻走向终结的过程里人们进行抉择的考量因素。但更重要的,它像我们展示了不幸福的夫妻并不总是选择离婚,如果离婚的成本很高的话,他们可能会选择继续在一起。这个模型没有解释婚姻失败的过程里都经历了一些什么。

Karney和Bradbury的漏洞,压力和适应模型(Karney and Bradbury’s Vulnerability-Stress-Adaptation Model)对此有很好的揭示。模型对于我们最要的启示是:压力性的事件一定会不断发生,如何应对这些时间是决定婚姻是否失败的重要标识。这个模型认为,双方需要不断的调整以适应这些压力性事件,而这种适应性过程的好坏则更多的是由许多先天性的或者后天经验中习得的弱点决定的。

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既然这么多亲密关系会走向失败,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因素,作出正确的选择,也许失败是可以避免的?去错觉化的理论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关系开始的时候双方互相抱有很多幻觉,这种幻觉印象了我们的判断并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选择。

随着亲密关系的进行,双方对于对方的好感都会下降,矛盾和问题会凸显出来。对另一方以及双方的关系有准确的判断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我们避免去错觉化这种好感急速下降的过程,当我们相互对方以及这段关系抱有合理的预期的时候,就更容易避免走向失败。

解体的过程是相似的

大部分亲密关系是以相似的方式解体的。大部分的关系的破裂不是因为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是逐渐增长的不满意。而且通常双方当中的一方更想要结束这样的关系。而最终分手或者离婚的事件往往只是解体最后的标志,对这段关系的不满意其实要发生的早得多。亲密关系破裂往往会经过一些反复。往往是其中一方多次试图解释这种关系,而多数时候并没有正式的想要修复这段关系的措施会出现。

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十分相似。有一小部分人会选择通过正式的沟通来试图结束这关关系,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对方,从而增加维护关系的成本以至于变得无法忍受而想要结束这段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人们会选择慢慢结束这段关系,所以再次强调,多数时候,感情破裂不是突然发生的。也许是出于考虑到对方的情感难以接受,也许是出于自私的考虑。

解体之后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当朋友,但最终能够以其他关系维持下去的比例非常小。这通常是因为随着人们对对方爱意的减少,对于维持朋友关系所需要的投入就会减少。大部分关系结束之后两个人是无法继续做朋友的。

从痛苦中恢复

亲密关系的破裂会对双方都造成痛苦。其中恋爱分手是最常见的一种。被拒绝的一方所承受的痛苦更大一些。我们可能会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但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高估这种痛苦的持续过程。而有点残忍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真相是,往往只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人们就可以从这种伤痛中缓解出来。我们的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会渐渐消散,连带着对对方的爱也会消散,而感到解脱的感觉会回来。

我们经常在感情失败之后创造一些叙事(narative)。这些叙事会创造一种对于过去更容易接受的解读,而在反复的重述这种叙述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历从创伤中走出来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叙事常常是带有很多合理化的成分的。比如被拒绝的一方可能会更多的注意到双方不合适的地方,增强双方并不合适的结论,从而降低因为被拒绝而造成的痛苦。比如我们会开始怪罪命运或者机遇,认为这样的破裂是因为偶然因素造成的。

我们也常常努力赋予失败的实物以意义,比如从中获得的个人成长。有时候这些意义是作为我们自我疗愈的过程的一部分而出现的。我们从这些意义当中看到个人的成长,并因此获得满足而感到自己变得比从前更加聪明和睿智,这样的自我满足会修复因为失败而受到创伤的自尊心,从而帮助我们自我疗愈。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专注在个人的成长上也是一种逃避心理。

我并不是说这样自我美化的叙事和努力反思获取的成长没有意义,而是说,我们在回顾一段失败的感情的时候需要坦诚更需要勇敢,能够承认过去的不足,承认无论做什么,以身处其中的我们来说,最后获得的结果并不会有什么不同。勇敢的承认这一点才是反思的基础。

这篇文章并没有探讨这个问题:

  • 怎样的婚姻会幸福?
  • 如何更好的判断婚姻的对象是否会走向幸福?

亲密关系里的二律背反

Dialectics一般是指辩证法,但我想将他们翻译成二律背反能够更清楚的表明其所要说明的规律。亲密关系中而二律背反是说:人们既依赖亲密关系,也在逃离亲密关系,这样两种相背的力量是伴侣之间冲突的重要来源。《亲密关系》第十一章“冲突”当中总结了这种二律背反,其中包含四种重要的深深植根于人性的原理。

  • 自主和关联(autonomy and connection)

我们一方面想要能够独立行动,另一方面又寻求温暖的亲密的关联。我们想要同时追求这两者,但一般来说这两者是相互中途而不能全有的。而对于伴侣来说,对于这两者需要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行为上偏好的差异,从而带来冲突。比如一方更希望相互陪伴,而另一方想要更独立的追求各自的爱好就会导致冲突。

  • 开放和封闭(openness and closedness)

我们想要在亲密关系当中完全的展现自我,我们想要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渴望能够完全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但我们也想要或者需要保留一定的隐私。

  • 稳定和变化(stability and change)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追求稳定,因为它带来亲密感和熟悉感。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对这样的稳定产生厌倦。朱砂痣会变成蚊子血,这当中所说的大概也是因为一成不变而带来的单调和厌倦吧。

  • 融合和分离(integration and separation)

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所花费的时间常常是最多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具有其他的社会关系。在这二者之间投入的多少不同也会产生矛盾。比如一方喜欢社交活动而另一方更想要跟花时间在两个人之上。

二律背反这个主题其实很有一点哲学母题的意味。我们对于亲密关系是既向往又逃离的,既渴望完全的融合又想要保持自我的边界。而情侣之间的冲突及来自这种本性上的背反,也来自于两个人在这些地方偏好的不同,即可以是性格上的稳定偏好也可以是时间上的不同错位。这种冲突的不可避免正是很多关于爱情的艺术题材所想要表达的。而这种辩证性的观点也提供了一种视角供我们检视亲密关系,衡量两人相互匹配的程度。

亲密关系里的冲突

为什么要这么关注亲密关系里的冲突和处理呢?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在亲密关系里面,最难的部分不是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或者平静的日子,而是两个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低潮时刻,是两个人因为性格、习惯、爱好、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发生摩擦的时候,是在生活里为琐事相互争吵的时候。

人和人性格契合的程度当然不同,但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合拍的人的,百分百女孩只存在于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里。而且很多时候伴侣之间的冲突并不完全来自内部,即性格或者价值上的差异,也来自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来自每天所面临的新的压力和挑战,和我们应对这些挑战的不同反应。在这么多的内在和外在的不确定之下维护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这件事情本身充满挑战。

发生冲突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吗?至少过去的冲突是有的。因为见过自己在过去低潮时刻的表现,见识过在关系消解的时候不那么美丽的一面,同时也知道这样的时刻在未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才更想要让自己更有准备。从悲观的角度看待世界,准备好应付最坏的情况,所以在低潮出现的时候仍然可以顺利的度过,在高光时刻可以更加安心的享受幸福,这也许就是了解亲密关系里的冲突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吧。

  • 冲突的发生和归因

怎么定义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呢?当一个人的动机,目标,信仰,意见或者行为方式跟另一个人不匹配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在“亲密关系的二律背反”那篇文章里,我总结过人们对亲密关系的矛盾态度,那意在说明亲密关系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什么事情会具体引起冲突呢?实际研究显示,伴侣在任何事情上可能都会持有不同意见。最显著的比如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家务劳动的分配、沟通的方式、娱乐和休闲方式的选择、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多少、财务的管理和个人习惯等等。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延长。

Peterson把其中会引起冲突的问题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Criticism,也就是任何口头的或者非口头的judge,第二种是illegitimate demands,也就是超出合理期待范围的请求。第三种是rebuffs,一方希望另一方作出某种回应,但另一方没能作出回应的情形。第四种是cumulative annoyances,即持续的引起不适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琐碎,比如生活和卫生习惯上的差别。

冲突发生之后,伴侣们会对此进行归因(attribution):伴侣们会各自得出关于事情为什么会发生的结论。我们很多时候会将事情往对我们有好处的方向进行解释,更不要说可以站在伴侣的角度考虑对方的观点。如果双方缺乏这样的相互理解,就很容易产生冲突,也许是谁对谁错,也许是一方认为另一方在自我开脱。所以再一次,同理心或者说站在对方视角考虑问题的能力是达成理解和化解冲突所必备的。

  • demand/withdrawal模式

伴侣中的双方对于冲突处理的主动程度通常是存在较大差异的。demand/withdrawal是一种常见的模式。这种模式是说,伴侣中的一方更倾向于表达问题和想要解决问题,而另一方则会回避问题。这种模式不仅无助于冲突的解决,而且会自我强化。更想要解决问题的一方会因为另一方的回避而感到沮丧,从而更紧迫的想要得到答案,而回避的一方会因此感到更大的压力而选择进一步回避。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当中,处理冲突的模式似乎存在男女性上的差异。大多数时候,女性是说出双方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想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一方;而男性多是时候是回避问题的一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性别差异呢?目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男性和女性社会化过程的差异。女性被鼓励更多的表达和倾诉,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关注情感,而男性则更多的被鼓励要独立和自主,所以也就造成了我们常常看到的男性不擅长表达感情和需求的状态。第二种解释更多的关注在男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性别角色的差异造成的的权力差异,男性更多的承担经济责任,也就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一般来掌握更多权力的一方会更倾向于拒绝改变。

处理伴侣之间的冲突是需要技巧的。不擅长处理冲突的男性和选择在冲突当中逃避的男性通常是同一群人,当他们因为在其他事情上的投入缺少精力,因为不擅长而格外费力的时候,他们通常就会进入到withdrawl模式当中,拒绝作出进一步的改善。

在亲密关系里面权力的多少会影响到双方作出改变和妥协的动力: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我的观察相吻合。如果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在一个完整的亲密关系周期当中,伴侣之间的权力大小是在不断转移的。比如在男生追求女生的时候,女生掌握了选择的权力,因此更容易出现男生为了迎合期待而主动妥协的情形。在关系即将结束的时候,主动提出结束关系的一方比想要继续保持关系的一方有更大的权力,因此一方会更加努力想要作出改善。而在进入婚姻之后,对家庭作出更大经济贡献的一方通常具有更大的权力。在亲密关系之初因为权力的不同而出现的行为偏差实际上会发射出错误的信号,导致出现错误的判断:比如很多女生或认为男生在进入稳定的关系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最初的激情和努力改善的诚意。因此总来说,更加自然的展现自己,更加成熟的讨论冲突和不匹配,是避免这样的落差的前提。

因为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性就拒绝改变自己的模式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样的心态是不可避免的吗?我们在影视作品里见过很多中年男人在疲惫的工作之余对于家庭生活的矛盾缺少行动。这一方面当然是经济贡献的差异,但另一方面也是男性对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和牺牲的缺少感激。但除了依靠不断的自我警醒和对更美好亲密关系的向往,似乎没有更好的改善这种局面的方法。

关于权力对关系的影响的模式也可以运用在计划其他关系当中。简单来说,谁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性,谁就更有在协商过程里讨价还价的资本。比如拿到一个offer和拿到多个offer的面试者和公司之间的博弈,想要进入公司和想要离开公司的时候在讨论compensation问题上的主导权等等。

  • 人们处理冲突的方式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会升级,即使是被升级的冲突也会最终找到出口。但是人们在冲突处理当中的表现各不相同。人们在冲突处理中表现出来的模式可以按照两组维度来归类:主动处理还是被动处理,建设性处理还是毁坏性处理。

Caryl Rusbult 将这四种模式分别称为:主动的建设性处理冲突的voice模式,被动的但是建设性处理冲突的loyalty模式,主动的毁坏性处理冲突的exit模式,还有被动的毁坏性处理的negelet 模式。

了解这样的模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我想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这样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它们会出现在亲密关系的不同时期。处理冲突的当时跟在关系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很有关系。对双方关系更满意的伴侣会更更多的使用主动的和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冲突,而如果出现了更具有新引力的其他选择,伴侣可能会采取更加被动和消极的方式来处理冲突。第二,对于这样的分类我们容易产生误会认为这与性格有关系,从而高估一种模式会持续的时间,同时低估这种模式被改变的难度。我们不要忘记,再理智的伴侣也会有情绪低落或者口不择言的时候,能够在这些低潮的时刻还可以保持建设性的处理方式,这对于亲密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

  • 四种不同冲突处理类型的伴侣

根据处理冲突的态度的不同,Gottman把伴侣们分成了四个类型:分别是Volatile,validators,avoiders还有hostiles。Volatile类型的couple之间经常发生热烈的争吵,但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同时在争吵过程中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对对方的喜爱。validator之间会更礼貌地争吵,会更冷静的表达观点和处理问题。Avoiders之间很少争吵,他们倾向于避免冲突和对峙,如果无法避免他们也会更加温和地处理,他们有时候也倾向于让时间修复问题。

最后一种类型的Couple被称为hostile。根据Gottman的定义,这种类型的伴侣在争吵或者讨论的时候有太多的批评和轻视,过多的防御性和退出模式。有些hostile的伴侣想要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但因为处理的方式的问题反而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有哪种模式比其他模式有更大的成功的机会?Gottman认为所有这些类型的伴侣都可以相处的很好,以为他们在管理冲突这件事情少的成本收益比例都很高,比如avoiders之间们没有什么太多的关于冲突管理的投入,但也因此避免了很多内向的情绪。

但是如果伴侣里面如果两个人的类型不一样会怎样呢?在实际的研究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伴侣偏向于validtor的模式,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情侣是validtor的风格配上一个volatile风格或者avoider风格。双方都是avoider的或者都是volatile的比较少,而这样的伴侣对关系的满意程度相对低一些。

是什么影响我们处理冲突的方式?有部分研究现实,我们常常把童年当中学到的处理冲突的方式带入我们成人之后的世界。我们在成长过程里会观察父母如何处理冲突,并会在不同程度上把这种模式当做原型。那么,我们处理冲突的方式是一成不变的吗?并不是的,不要因此感到绝望。有很多研究显示,大部分伴侣, 当然我说的是最终没有分开的那一部分都通过调整找到了合适的相处方式,而在人的一生当中处理冲突的能力和模式都会产生变化。

  • 冲突的结束

伴侣之间的冲突可以多种方式结束。第一种是separation,是冲突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双方都不想要继续讨论下去的情况。暂时从情感暴风的中心离开可以让双方冷静下来,也有助于避免更大的冲突。第二种情况是domination,也就是只有一方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选择投降或者放弃的情况。当冲突的一方处于更加具有统治性的位置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但是选择投降和放弃的一方也许会因此心生不满。第三种情况是comprise,也就是双方互有退让和牺牲,双方都没有完全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也不是一无所得。第四种情况是integrative agreement,双方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最后一种情况被称为structural improvement,也就是说伴侣们不仅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还从冲突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了。 这种成长和改进发生的情况并不算多,而且多数时候是经过了激烈的冲突之后的结果。

但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的需求要以另一方的牺牲作为前提。比如很典型的关于事业和家庭的时间分配问题,如果双方都想要在是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然会获得出现双方时间分配的冲突问题。达成comprise也许是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的最好的结果。

  • 冲突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吗?

所以,回到最初的话题,冲突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吗?答案是:取决于处理冲突的方式。冲突和矛盾是伴侣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是在这样的冲突和碰撞当中我们得以更深刻的认识自我和对方,而良好的长期关系都离不开对双方的深入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发生冲突并不是一件坏事。冲突处理的时候,让对方感受到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共同努力做出改进才是最重要的。

亲密关系:吸引力

吸引力来自我们关系的不同部分。我们几乎总是觉得长得好看的人很有吸引力。我们发现我们经常出去玩的朋友越来越有吸引力。如果我们喜欢的人也喜欢我们,我们会发现他们更有吸引力。我们喜欢那些我们想成为的人。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喜欢别人呢?

  • 邻近:喜欢我们附近的人

我们从周围的人中选择我们的朋友和敌人。为什么邻近对我们如此重要?因为身体上的互动对我们来说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有价值,所以我们喜欢听到人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微笑,并坐在他们旁边与他们面对面聊天。即使在现代世界,长途旅行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我们最终会与附近的人成为朋友。接近使得重复接触成为可能,熟悉产生吸引力。

  • 外表吸引力:喜欢可爱的人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人时,他们的外表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重要。我们不仅被好看的人所吸引,而且还认为他们具有其他良好的特征。

  • 互惠: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人们不愿意冒被拒绝的风险。大多数人都会算计别人吗?通过将他们的外表吸引力乘以相互喜欢的概率来得出总体吸引力。

当我们决定是否喜欢某人时,有一个决策过程,我们会计算他们的伴侣价值,然后评估他们和我们之间的伴侣价值差异,然后我们决定他们接受我们或拒绝我们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导致了现实世界中许多有趣的情况:处于关系中的两个人通常彼此都很接近的身体吸引力。

  • 相似之处: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人们喜欢那些分享自己态度的人。但什么样的相似性才重要呢?幸福的伴侣在人口起源、态度以及(较小程度上)性格方面彼此相似。

  • 障碍:喜欢我们无法拥有的障碍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障碍:如果我们注意到不采取任何行动就有失去他们的风险,我们就会开始更喜欢他们。

总体而言,人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潜在的伴侣:(a) 热情和忠诚,(b) 吸引力和活力,以及 (c) 地位和资源。为了维持长久的爱情,女人想要温暖、善良、不贫穷的男人,而男人则想要温暖、善良、不缺乏吸引力的女人。因此,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和蔼可亲、和蔼可亲、充满爱心的亲密伴侣。

亲密关系中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如何认识在社会情境中的自我。在亲密关系的设定之中,社会认知有了新的焦点: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认知倾向,以及这样的倾向如何影响我们塑造亲密关系。

  • 第一印象

无论怎么怎样强调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第一印象在我们第一次跟对方接触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体型,衣着,谈吐,甚至是人种,肤色,口音等等,大脑迅速调动关于这些符号的印象:建立第一印象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速的多。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第一影响进入跟人的沟通过程当中,我们还会不断寻找新的证据来来证实我们的这种偏见。当我们进入一段热恋的时候,一切都带着玫瑰色,我们开始不断将各种信号往好的方向解释,伴侣的一切都显得迷人和令人愉悦;但当一段关系快要消解的时候,伴侣所做的一切都在错误的方向。我们并不总是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见,有些偏见也许只是因为第一次握手时候的温度不同而已,能够放下偏见了解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 理想化我们的伴侣

我们会理想化我们的伴侣:我们常常迷醉于他们身上令人愉悦的地方,而对缺点视而不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关于伴侣的理想条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可能会重新塑造我们关于理想伴侣的期待,使之符合当前伴侣的条件。

  • 归因过程中的倾向

心理学中奖我们解释事情发生的过程称为归因。如你在前面的例子中所见,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如何归有时候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当前的关系是否满意。通常来说,我们在这几个维度上进行归因:内在原因还是外在原因;稳定原因还是临时原因;可控制原因还是不可控制原因。越是处在满意的关系之中,我们越是倾向于将矛盾归因于外在的临时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反之,我们就开始责备伴侣的人品,缺少努力等内在的和长期的因素。

我们在进行归因的时候常常出现自我服务倾向,也就是说,认为事情的成功是因为自己,而失败是别人。幸福的伴侣常常向更好的方向归因,而不幸福的伴侣常常向不好的方向归因。这样两种归因的偏差都是人性的本身,但是在前期会导致我们忽略亲密关系中可能的挑战,而后期的归因错误则会加速我们关系的分崩离析,甚至到了自我破坏的地步(self-defeat)的地步。

  • 重新塑造记忆

如果在热恋之中和恋情结束时候分别采访你对于伴侣的回忆,也许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这是因为我们会根据亲密关系的满足程度对记忆进行重新塑造。热恋当中的记忆常常充满浪漫和美妙气息,分手时候连最亲密的关系都会褪色。当然,有时候我们也通过美化过去的记忆来使我们对未来保持乐观。

  • 关于亲密关系的信念

对于亲密关系的信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命运式的和成长式的。怀有命运式信念的人会更倾向于认为存在一个理想伴侣,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在所有的维度上都跟他们完全契合:在任何事情上都相互同意,可以轻而易举的读懂自己的想法,而且始终保持稳定。而成长式的信念则更倾向于认为亲密关系是在处理各种困难和挑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只要花费足够的努力,任何关系都是最终可以行得通的。

  • 期望

我们对对方的期望可能变成自我实现预言:错误的预测可能成真,因为他们导致人们按照错误的预测行事。当我们带着错误的预测解读对方的行为,对方也可能按照我们预测的方向进行解读和回应。这样一来就更加深了我们的对自己判断的自信:自我实现是个会自我加强的过程。总之,关系是动态的,我们的期望会塑造它最终的形态。

  • 自我感知

我们总是从他人身上寻找可以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反馈:这样的反应如果刚好和我们的自我认知相一致就再好不过了。这也是为什如我们更喜欢跟让我们感觉更好的人在一起。

  • 印象管理

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关注他人对我们的印象。比如我们在认识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努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边。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似乎总是在最开始表现出自己最好的样子,然后逐渐回归自己更真实的样子。维护最好的形象需要很大的努力在,而继续维护这样形象的动机会随着时间和关系的进展而变化。

相互依赖

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选择继续一段关系?又是什么让我们决定终止它?我们选择继续仅仅是因为感到开心和幸福,选择结束是因为感到痛苦吗?稍加思考就会明白,幸福感不是我们选择的唯一因素。比如如果出现了一个可能给你更大幸福和满足感的人,你会选择结束当前的关系吗?你也许会进行一番比较和衡量,会考虑离开现在的伴侣索要承受的感情伤害,甚至会思考这样做是不是合乎道德。

选择继续还是终止一段关系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人们作出选择的过程是否有规律可循?相互依赖理论就是研究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决策模式。它从经济学的视角,也就是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观察人们的亲密关系。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将亲密关系拉还原到经济交易的层面。这里所说的成本和收益并不指人们的经济利益的交换:除了婚姻以外,大部分的亲密关系涉及到的物质交换很少。这个研究是想借用成本和收益这普遍的人类决策模型来研究亲密关系。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在最小成本情况下的最大的收益。

社会交换

我们从亲密关系中得到了什么?我们把亲密关系中可以带来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归为收益,而带来惩罚的归为成本。这些成本偶尔是经济利益上的,比如经济上的投入,但更多时候是心理上的,比如对关系缺少安全感、对伴侣的失望、跟伴侣之间的冲突等等。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收获需要从收益中减去这些成本。我们心中始终有个天平,一边是关系中的收获,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这二者的差距,如果收获一直没有达到期待,我们在关系中的幸福感就会下降。

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是非常个人的标准,因此从关系中获得的满意程度都是相对的。我们有时候说一个拥有令人羡慕的伴侣的人不知道珍惜和满足,其实忽略了这些人的主观标准非常不同。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亲密关系中获得很高的满足感,相对的他对下一份关系的期待就会更高。同样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痛苦的亲密关系中,期待就会降低。

收获和期待之间的距离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满足感,但是如何知道一段关系是否会持续足够久呢?最重要的因素也许是其他可能性:从其他的关系中可能获得的收益。就如同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一样,人们也会衡量亲密关系中的机会成本:结束现在的关系或者开始另一段关系。如果作出改变的收益超过继续当前关系的收益,我们很可能会选择改变:请注意这是由两个收益的比较决定的,而不是当前关系的纯收益决定的。所以尽管我们也许是满意现在的关系的,但如果有更好的可能出现,人们也可能会选择改变。

前面的论述似乎给我们满意程度和稳定程度是无关的印象。但是这二者其实也是相关的:我们越是对当前的关系感到满意,就就越会低估对其他可能关系的期望。邻家的草也许更绿,但是如果人们对当前关系感到满意的话,也许根本不会注意到隔壁的草长势如何。

我们也都知道,考虑清楚亲密关系中的得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结束一段关系的成本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心理上的痛苦,结束当前关系的经济成本,内心的道德压力,或者社会压力等等。比如我们都知道,离婚并不是一段关系开始变坏的标志,关系的变坏往往在这之前就开始了,但是人们往往等到收获降到很低的程度:低于回到单身或者开始另一段关系的收获的时候才会真正选择离婚。

很自然的,我们可以用满意程度和稳定程度将亲密关系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四个区间中比较特别的是幸福但是并不稳定的伴侣,以及稳定但并不幸福的伴侣。在后一个例子中,人们并不幸福但是却不选择离开,因为他们并没有比现在更好的选择。另一个有趣的观察是关于两个人在关系中权力的对比:两个人相互依赖的程度会影响在关系中权力的大小:对关系依赖较多的人在关系中的权力较小一些。这跟我们观察到婚姻中经济权和话语权相互关联的现象是一致的。

是不是找到最令人满意伴侣就足够了?并不是的,人们对关系的期待会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人们会对所拥有的的事务逐渐习以为常:这也是为什么高成本关系难以维持的原因,即使是维持在最开始的投入水平,其满意程度也会逐渐降低。因为人们会很快对投入习以为常,而要求投入更多来维持满意程度:水涨船高般的投入自然是难以持续的。

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在最近几十年有变差的趋势。比如美国乃至世界不断升高的离婚率。我们可以用依赖模型对此加以解释。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世界里,我们对关系的期待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难以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社会流动的加快,人们接触到不同可能的伴侣的机会增加,而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离婚等越来越宽容的态度也降低了结束当前关系的成本。

随时间发展

我们维护亲密关系主要出于两种动机:达成动机和回避动机。前者驱使我们寻求幸福,后者驱使我们回避痛苦。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寻找伴侣的时候,我们也会倾向于寻找能够拓宽我们体验的关系。如果伴侣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兴趣、技能、以及观点会更加让人感到满意。

我们寻求幸福,回避痛苦,但是这两种动机可以同时存在,因为处理他们的大脑区域并不相同,并不相互抵消。没有冲突和批评并不意味着关系是幸福的,也有可能是缺乏新鲜感。维系关系不仅仅是要避开不愉快的事务:比如发生争吵或者冲突等等,还要能够不断提供新鲜感来维系伴侣的愉悦感。这里也是婚姻的维系成本之一:为了维护新鲜感我们需要提供让对方感到高兴和幸福的事情。

亲密关系起起落落是正常的,我们见过很多伴侣的分分合合,但为什么有的情侣可以在一起更久的时间?也许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关系的期待更加现实。这跟前面讨论过的亲密关系中成长思维和命运思维(growth vs destiny)类似。对关系的期待更加接近现实的人会维持较低的期望,而带着过于浪漫主义观点的人通常期待更高,更容易感到失望和不幸福。

当然关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我们都可以在开始约会的时候做到有礼貌而考虑周全,但随着关系进展,人们往往会失去动力继续保持。我们和伴侣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但也意味着相互失望和厌倦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随着关系的进展,新的责任开始出现:因为家务分配或者抚养孩子的职责分配不周全而出现矛盾更的情况十分常见。了解这些真想帮助我们调整我们的期望,避免不必要的失望。

投入的比例

如果按照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理解,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是不是要在获得最大的收益的同事尽可能降低我们的成本?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并不总是立即寻求回报,我们付出的常常比我们立刻收获的要多。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我们想要别人怎样对待我们便需要怎样对待别人,先付出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进入亲密关系后,我们会很自然的为对方考虑,想要对方也变得更好。越是肯为对方付出的伴侣最终获得幸福的可能性越大。

当然,两个人付出的比例也很重要。这并不是说我们总想要获得和付出的一样多,但是我们通常期望从关系得到的收获和付出相称。如果付出和收获不对等,那么双方都会感到紧张。即使是更受益的一方也会为这样的不对等感到充满压力。公平性在双方都对关系感到满意的时候不是主要问题,但当双方对关系感到不满意的时候,这其中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承诺的本质

作出承诺是亲密关系的下一个阶段。作出承诺的意思是,愿意继续维持这样的亲密关系。我们如何决定是否要作出承诺或者承诺的程度呢?其中一种理论认为,我们对关系的满意程度,其他选项的质量,以及我们已经投入的成本是决定我们承诺的程度的最重要因素。

人们作出承诺可以是出于各种动机。有的是个人动机,比如出于对对方的喜爱和吸引而想要继续。有的是出于实际约束,比如结束此段关系的成本太高。有的是因为道德动机,比如认为选择分开是不道德的事情。个人动机往往是最强烈的,但是在一些情况之下,比如双方的远距离分离之下,道德动机就更比个人动机更能够保证关系的延续。